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和农业从业者大规模转移的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是缓解农业从业者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等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主要输出载体,也肩负着重要责任。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的培训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成熟的职业培训模式相比,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估机制。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职业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及绩效评价的现状,并结合职业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绩效评价、培训评估模型等相关理论,进一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组合赋权法确定综合权重,利用基于灰色关联度改进的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培训组织绩效水平进行排序并判断关键影响因子,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的培训标准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基于此,本研究以青岛市10个培训组织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绩效较高,但各培训组织之间培训绩效差异较大。其中,培训引领区仅有1个培训组织,培训示范区仅有4个培训组织,其余5个培训组织属于培训稳健区。进一步分析准则层得出,培训资源投入、培训产出是影响整体绩效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应重点关注。而在培训资源投入中,财力资源投入和物理资源投入绩效得分较低;在培训产出中,又以培训结果绩效得分较低。解析其背后的原因发现:培训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管理不完善;培训方式过于单一、培训创新性不足;培训内容设置老化、培训实用性较差;培训师资数量不足、培养机制不健全;培训考核机制欠缺、培训效果不到位;培训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思想固化严重;为此,本研究从政策层面、培训机构层面和农民层面提出对策,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持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