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及石漠化问题严重,加之人口压力过大,生态退化加速,严重阻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我国启动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小流域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本单元,综合治理能否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进行石漠化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出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因子及限制因子,并提出对策建议,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对小流域乃至整个石漠化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对贵州省金沙县典型石漠化综合治理小流域——乌箐河小流域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通过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定量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结合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首次尝试将景观格局指数纳入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岩溶地区特点,确定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并在该原则指导下,采用理论分析法、频度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石漠化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景观格局、生态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条件、科教卫生7个方面共32个指标构成,该体系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强的推广性。(2)本文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结合入户调查、资料收集等方法,实现评价指标体系的量化采集,并采用比重法对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该方法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岩溶石漠化区小流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3)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得出对石漠化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生态环境,权重为0.3323,其次是资源条件(0.1969)和景观格局(0.1837)。在对32个指标进行权重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对可持续发展影响最大的6项指标:土壤侵蚀模数(0.1531)、石漠化面积所占比重(0.1132)、蔓延度指数(0.1047)、人均林草地面积(0.0657)、人均纯收入(0.0627)、安全饮用水户数比例(0.0536)。(4)本文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对乌箐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前后的可持续发展度进行计算,得出治理前2004年和2007年的可持续发展度分别为0.3932和0.3776,未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与2004年相比,2007年小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科教卫生事业等方面有所进步,但由于石漠化面积增加,土壤侵蚀强度增大等原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林草地资源减少,最终导致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而在治理后的2010年,由于林草地资源明显增加,土壤侵蚀减弱,石漠化面积有所减少,以及其他条件的改善,使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可持续发展度达到0.4890,虽仍处于不可持续发展阶段,但即将步入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由此可见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对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5)本文运用距离法查找乌箐河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子,得出治理前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有沼气池普及率、参加各类培训人数比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普及率、有效灌溉率、安全饮用水户数比例、石漠化面积所占比重、电话普及率、贫困人口比重等,在治理后的2010年,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有效灌溉率、石漠化面积所占比重、人均抚养系数等。本文针对可持续发展的最薄弱环节提出对策建议,旨为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