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朝时期,拟古诗创作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在逯钦立先生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诗题以“拟”示人的有68题,(一题多首以一题计),其中题目上明确表明模拟对象的有51题,题目没有标明模拟对象而以“拟古”或“拟古诗”为题目的有17题。在《文选》诗类24小类中专列“杂拟”一项,共选录了10位作家的63首拟古诗作品。本文以六朝的拟古诗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不同时代的发展情况和变化以及拟古诗对诗歌发展的意义。全文分为四部分:一、绪论。这部分从拟古诗的界定入手,明确六朝拟古诗的含义,分析拟古诗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并且从学习属文、托古言志、文学遗产的积累和模拟楚辞的风尚四个方面论述拟古诗兴起的原因。二、魏晋时期的拟古诗。曹魏时期最早的模拟之作是曹植模拟《陌上桑》的《美女篇》和魏明帝曹叡模拟《孤竹》的乐府诗《种瓜篇》。题目上最早表明“拟”字的是何晏模拟《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鸪》的《拟古二首》即《言志诗》。这一时期拟古诗不多,仅有的这几篇也是通篇模拟,逐句逐字的机械式模仿。西晋时期创作拟古诗的作家和作品增多,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是陆机的《拟古诗十二首》,这组诗通篇模拟的情况有了些微的改变,虽然也有逐句逐字的模仿,但在意象、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了突破。东晋时期,陶渊明的《拟古诗九首》成就较高,他不是专拟某人某作,而是从意象、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追模古诗的整体风貌,借用古诗的形式抒发一己情怀。他“借古言志”的创作方法促进了拟古诗的发展。三、南北朝时期的拟古诗。南北朝时期是六朝拟古诗达到兴盛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拟古诗出现了与魏晋时期不同的特点,不仅数量多,作家多,而且拟古诗以组诗的形式大量出现。魏晋时期也有组诗,如陆机《拟古诗十二首》和陶渊明的《拟古诗九首》,但这时期组诗较前更多更为普遍。本章以刘宋和齐梁陈的历史分期为限,通过谢灵运的《拟魏太子邺中集八首》、鲍照的《拟古诗八首》、江淹的《效阮公十五首》和《杂体诗三十首》、庾信的《拟咏怀诗二十七首》等个案分析来系统论述拟古诗创作的变化。总体而言,这些组诗沿袭陶渊明的拟古创作方法并有所发展。他们抛开了原诗的框架,不在亦步亦趋的机械模仿某一个作家的某一首诗,而是或模拟某一作家的整体风格,或模拟某一时代的整体诗风,或模拟不同时代主题诗歌的风格,这样的模拟本身就蕴含着对诗歌的品评。四、六朝拟古诗的影响。拟古不仅是一种特殊的作诗方法,它对作家创作经验和风格的形成、对诗歌批评也有着巨大的意义。从创作的过程来看,创作拟古诗的过程也是作者积累经验和个人风格形成的过程。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作家选择某种体式的诗歌进行模拟,本身就蕴含着对诗歌的整体观照和主观品评,所以这又是一种间接的诗歌批评方式。总之,六朝拟古诗实际上是有创造性的,作家模拟古诗与表现自我并行不悖,二者处理得当,能共同推动诗歌创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