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话语是指组织语篇、介入话语受众和表达作者态度的文本话语标记形式标记。近几十年来,元话语的相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目前对中英学者英语学术英文论文中元话语使用的对比研究并不多见,而交通领域英文学术论文的元话语手段使用情况的研究则更少。基于此现状,本研究旨在以交通领域的核心期刊《交通运输》为例,探讨中英学者在其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时,元话语手段使用上的相似性及差异性,并探究这些相似性和差异性背后的根源。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中英学者在其研究性文章中使用到的元话语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造成这些异同点的潜在原因是什么?(3)在具体的英语研究性文章的文本中,元话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4)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相比,中国学者在元话语使用方面存在着哪些不足之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以Hyland(2005)的元话语模式为理论框架,以中英学者在《交通运输》期刊中发表的各40篇英文文章为分析对象,并将其自建为两个语料库:汉语母语者研究性论文语料库(NCWRAC)和英语母语者研究性论文语料库(NEWRAC)。语料库中的元话语频数由语料库软件Antconc 3.5.8.0进行统计,并通过手工标记的方法辅助归类。随后,再借助统计软件SPSS 17.0对两个语料库中的所使用的元话语手段的频数进行卡方检验,以探究二者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而,文章总结分析两个语料库在元话语手段使用上所存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此外,本文章还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两个语料库中的元话语使用情况,以探究元话语手段是如何在研究性文章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1)两个语料库中的元话语在使用上存在以下相似点:元话语在两个语料库中均得到了较高频率的使用;两个语料库中的学者都重视过渡标记的使用,且其频率均排在第二位;态度标记在两个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均为最低;两个语料库中,四种元话语标记,即证据标记、过渡标记、含糊性表达标记和读者介入标记的使用频率排列前四。(2)两个语料库中的学者在以下元话语手段的使用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信息交互元话语、人际互动元话语、内指标记、证据标记、含糊性表达标记和自我提及标记。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相比,中国学者使用了更多的信息交互元话语、内指标记、证据标记和含糊性表达标记,使用了较少的人际互动元话语和自我提及标记。(3)造成这些差异性和相似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体裁特征要求、文化差异以及写作传统,其中相似性主要受到了体裁的影响,而差异性则主要是由文化差异、写作传统和表达习惯造成的。(4)通过定量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十个元话语子类别在文本中所发挥的作用:过渡标记帮助读者解释命题之间的联系;框架标记提供关于话语要素的框架信息;语码注释标记提供命题相关的补充信息信息;内指标记指出语篇内部信息之间的联系;证据标记指出与其他语篇之间的联系;含糊性表达标记表达作者对命题信息有所保留;语力标记强调话语的确定性;态度标记表明作者对命题的态度;介入标记使读者参与到话语的建构;自我提及标记表明作者身份的显现。(5)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相比,中国学者在元话语使用方面存在着以下不足:中国学者在进行英语研究性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没有意识到人际交互元话语在构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学者往往在他们的英语研究性文章中使用太多无意义的表达和冗余语言,这就造成了他们在文章中对内指标记的过度使用;此外,在进行英语研究性文章的写作时,中国学者很难完全摆脱诸如谦虚和保守这类中国文化特征,以及中国研究性文章的写作传统的影响。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对用英语写作研究性文章的学者、学习学术写作的学生以及学术英语(EAP)教师都提供了相关建议。首先,要提高中国学者和学生对元话语在学术写作中的积极作用的认识。第二,元话语的相关内容应被纳入有关英语学术写作和研究性文章的专业书籍和教科书中。第三,中国学者和学生必须遵循研究性文章的英语写作惯例,并培养相关的跨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