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词义理据得到进一步发掘,但是以前的研究对隐喻词汇的形成过程和认知特征的分析几乎未涉及,本文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绪论部分,在总结了前人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并揭示研究对象:隐喻词汇。第一章,阐述本文研究的基础理论:单个语素本质上是任意的,选择语素结构表达词义必定能找到一定的理据,而语素结构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限制,隐喻作为一种概念化的重要途径导致概念,是词义形成的重要理据。第二章,对隐喻的认知结构进行语义描述,认为认知结构由本体、喻体、具备对应关系的本体特征和喻体特征,以及共享特征共同组成,得出本文的分析层面:自由形式和凝缩形式,即认知结构在语言层面上的投射,对自由形式和凝缩形式进行界定,揭示出凝缩形式的两条形成途径:明喻、暗喻在保持本喻体的情况下凝缩在一个词的结构中,形成显性凝缩形式;借喻和比拟中的喻体特征的词语扩展到其他对象上去,形成这个词的比喻意义,语义泛化后形成隐性凝缩形式。第三章,按本体和喻体同一程度不同,对自由形式进行分类:明喻、暗喻、比拟、借喻和象征。通过对这五种形式语言结构类型的分析,对照第二章的界定,得出:明喻、暗喻是完全的自由形式;比拟、借喻是隐性凝缩形式的过渡阶段;自由形式的偏正结构是显性凝缩形式的过渡阶段,并指出象征表现为篇章现象。第四章,对显性凝缩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将其分为喻体/本体式和本体/喻体式,并描写各自的次类模式,从认知角度分析不同模式的隐喻性质。显性凝缩形式只有单层语义模式,所以词语的隐喻意义如同一般语义直接运用。而隐性凝缩形式,词语的运用就意味着在使用情境中寻找一个本体而将比喻关系加给它。第五章,分析隐性凝缩形式形成的不同阶段,人们对隐喻识别的心理差异:确定阶段,隐喻或表现为比拟、借喻,或必须有语言标记;不确定阶段,词语处在词义泛化过程中,语言标记时有时无:消解阶段,词义泛化完成,隐喻关系不在表层意识中出现,而需要经过反思才能识别。并分析了隐性凝缩形式的语义结构类型对隐喻的反思识别的影响。本文分析了隐喻凝缩形式的两条形成途径及形成不同状态的表现,并对显性和隐性凝缩形式的隐喻性质和认知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说明词义理据显示和不显示隐喻关系对隐喻使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