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纬暴雪形成的统计分析和机理研究

来源 :南京气象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xiaobailxiao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首先利用50个中高纬气象台站(纬度大于等于39.80°N)1980-2000年20年冬半年的暴雪资料,对中国中高纬暴雪出现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中高纬暴雪主要出现在初冬和初春;东北东部的长白山区及新疆西北部和沿天山地区是多发区域.从经度分布来看,有东西两个中心,即东北东部和新疆的中北部;从纬度分布来看,暴雪发生并不与纬度成正比.暴雪发生的空间尺度较小,大范围暴雪出现次数较少,说明暴雪具有局地性.通过对20年中中高纬地区大范围暴雪个例的分析,表明中高纬暴雪的大尺度环流主要呈现为三个类型,即两槽两脊型;两槽一脊型;平直型.对2000年1月同一天不同时刻发生在西北和东北的一场暴雪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地暴雪虽发生在同样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但却在很多方面有不同之处.西北区的暴雪是高空槽和地面冷锋引起的,锋面的强迫抬升和温度不稳定层结是触发机制,而东北暴雪产生在高空槽前地面一个中—α尺度的低压里,低层低空急流及风向辐合线是触发机制;两者的高低空风场配置和急流耦合形势不同;两者的水汽源地不同,西北区的水汽来自西面的地中海、里海、咸海;东北区的水汽来自南面的渤海;两者的垂直上升运动尺度不同,西北暴雪为大尺度上升运动,东北暴雪为中尺度上升运动;两者的散度场配置都是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辐合区和正涡度区均在700hpa以下;最大上升运动区也在700hpa.表明冬季暴雪的不稳定主要产生在对流层中下层.在此基础上又对东北暴雪出现时的各种气象要素场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发现风场、风切变、水汽通量都有利于暴雪的产生,最大上升速度区、涡度、散度场等都和暴雪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又深入研究了中高纬暴雪形成的有利条件及动力机制,发现阻塞高压、高低空急流耦合都对暴雪的产生有重要作用.统计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相联系出现暴雪的比例为86.4%,高于出现暴雨的比例.说明暴雪过程与高低空急流耦合密切相关,相关性比暴雨好得多.出现暴雪的高低空急流耦合型式有三种,即西风平行型;西南风平行型和西南交叉型.最后分析了这场暴雪中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对流和对称稳定度,个例分析表明,暴雪产生在低层对流不稳定的情况下.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是暴雪产生的一个主要动力机制.进一步分析表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判据湿位涡的两个分量中,水平分量在暴雪产生过程中所起作用要大于垂直分量,这是与夏季暴雨过程中得到的结论截然不同的.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中,位温分布与高低空急流耦合以及低空急流对湿位涡的输送作用可能更大.
其他文献
通过潜热释放、辐射强迫作用和降水过程,云在全球能量平衡和水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数值模式中云微物理特征的模拟对气候变化研究和定量降水预报(Quanitative Precipitation Fo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对大气化学、云物理、空气质量、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都有重大影响。本文基于2009和2010年天津市武清区的综合地面观测,以及北京和河北地区3个不同类型大气成
CO是大气中的一种重要的气体成分,它在大气中所有的成分中含碳量居第三位,是OH自由基主要的汇,是O3的重要前体物。它的分布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和自然事件的影响,同时它还可以作为污
本文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11年逐月降水量和逐月温度资料,1979~2011年欧洲中心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半球平流层强弱极涡年NAM指数、臭氧和温度的平流层—对流层耦合的变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是影响降水模拟的关键部分。青藏高原属于对流活动的高频区。探究不同积云方案对该地区夏季降水模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RegCM4.0模式分析Tiedtk
今春,又有大豆、红小豆、绿豆和传统的小八趟玉米等八种农业作物种质,先后入住北京市怀柔区种子管理站建立的农业种质资源库。至此,该种质资源库已收集引种来自全国各地的野
近百年来,全球出现了非完全自然强迫的增暖,气候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人口的增加、管理不当等压力而渐显匮乏的水资源和日益脆弱的水循环系统也受到了影响。气候变化、人类
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小波分析、t检验、合成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距平梯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进行诊断后,分析了年代际变化前后海温距平梯度与位
日本静止气象卫星GMS-5定位在140°E赤道上空,有效覆盖包括西北太平洋在内的90°E-170°W范围。本文利用GMS高精度遥感海表温度(SST)反演资料和外逸长波辐射(OLR)反演资料,以及
本文主要利用了搭载在新一代NOAA系列极轨气象卫星上先进的微波探测器(AMSU)资料开展热带气旋热力及云雨结构分析、强度估计以及环境场水汽特征反演及应用研究。 首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