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建设用地是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大幅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未来数十年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城镇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将带来城镇建设用地需求规模的大幅增加。城镇化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资源环境因素对城镇建设用地供给的约束强度不断提升,未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城镇建设用地供给将日趋紧张。在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大幅增加和城镇建设用地供给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将面临城镇建设用地短缺的严峻挑战,城镇建设用地保障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协调好我国城镇化发展所必须的建设用地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未来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在对吉中地区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注重从空间和定量的角度,通过确定不同资源环境约束程度下的城镇建设用地供给规模和区域城镇化发展成熟时期的城镇建设用地极限需求规模,对区域城镇化发展成熟时期不同资源环境约束程度下的城镇建设用地保障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吉中地区城镇化发展整体呈城镇化水平提高和非农人口规模增加的态势,部分地区在某一阶段出现了城镇化水平降低和非农人口规模减少的情况。偏南区域多数县市城镇化水平有所降低,研究区多数县市出现非农人口规模减少的情况。县市间城镇化水平空间关联较弱,城镇化水平总体差异整体呈缩小趋势,且偏北区域县市间差异相对较小。非农人口规模总体差异则呈“N”型波动状态,小规模县市数量过多,中等规模县市相对缺乏。吉中地区现状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和人均规模较丰富的县市均主要分布于偏北区域,各地区中心市辖区的区域城镇开发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县市。吉中地区中心区域城镇扩展强度较大,偏南区域次之,偏北区域较小;扩展速度较快的县市主要分布于长春、辽源和通化地区,其他县市均较慢;中心区域扩展贡献度较大,东南区域次之,西北区域较小。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以占用耕地和村庄用地为主,占用耕地的特征尤为明显。(2)城镇建设用地供给分析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从“发展-约束”的角度对不同资源环境约束程度下的城镇建设可利用土地资源规模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中地区城镇建设可利用土地资源总规模在资源环境约束程度高中低三种情景下分别为1893.28 km2、2024.17 km2和2130.79 km2,长春、吉林和四平地区的丰富程度明显高于松原、通化和辽源地区,偏北区域县市的丰富程度整体高于偏南区域县市。人均规模在三种情景下分别为92.70 m2/人、99.11m2/人和104.33 m2/人,人均规模相对较小县市数量较多,主要分布在偏南区域,而人均规模相对较大县市数量较少且主要为各地区中心市辖区及部分偏北区域县市。区域城镇可开发程度在三种情景下分别为1.96%、2.09%和2.20%,各地区中心市辖区及长春和四平地区部分县市的可开发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县市。(3)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分析借鉴“极限思想”,通过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和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设定,对吉中地区城镇化发展成熟阶段的城镇建设用地极限需求规模进行预测,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中地区于2081年进入城镇化发展成熟阶段,城镇建设用地极限需求规模为1962.48 km2,其中:长春、吉林和四平地区的极限需求规模相对较大,分别为823.50 km2、328.20 km2和315.32 km2;松原、通化和辽源地区的极限需求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287.52 km2、127.41 km2和80.53 km2。城镇化水平较高县市的极限需求规模相对较大,且偏北区域县市的极限需求规模整体上大于偏南区域县市。(4)基于城镇建设用地供给与需求的分析结果,从“绝对保障”和“相对保障”两个方面对吉中地区城镇化发展成熟时期的城镇建设用地保障情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地区间保障程度一致优化”和“地区内保障程度一致优化”两种方案,对区域城镇发展格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绝对保障方面,吉中地区在资源环境约束程度高中低三种情景下的可承载城镇人口规模分别为1663.32万人、1778.76万人和1872.70万人,长春和吉林地区绝对保障能力较强,四平和松原地区次之,辽源和通化地区较弱,三类地区可分别承载吉中地区65%、25%和10%左右的城镇人口,各地区中心市辖区及长春和四平地区部分县市的绝对保障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县市。相对保障方面,吉中地区在资源环境约束程度高情景下未得到保障,中低情景下均得到保障。长春、吉林和辽源地区在三种情景下均得到保障,四平、松原和通化地区均未得到保障。地区内一致优化使长春和吉林地区的保障程度为1.04,辽源地区为1.02,四平、松原和通化地区均为1.00。地区间一致优化使吉中地区下辖各地区及各县市的保障程度均为1.02。两种优化方案下,长春地区均为城镇人口主要转入区,占转入总规模的80%以上;松原地区均为城镇人口主要转出区,占转出总规模的70%以上。两种方案优化后的城镇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一致,偏北区域县市的城镇人口规模整体上大于偏南区域县市,长春和四平地区为城镇人口规模较大县市的主要分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