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有关中国古代胆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的学说和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过程进行全面梳理,以正清源流,呈现发展脉络,揭示发展规律。运用发生认识论、隐喻认知分析、字源学分析等方法对对梳理出的关于胆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的突出问题进行诠释,为理论的更新奠定基础。
方法:运用历史学和文献学方法对各个历史时期关于胆的学说和理论溯源整理。运用发生认识论、隐喻认知分析、字源学分析等方法对梳理出的关于胆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的突出问题进行诠释。运用方剂分析软件对唐代至清代的治疗以胆虚和胆实为病机的方剂,进行主治症状和用药规律分析。
结果:
一、胆的性质和功能的理论溯源结果
先秦两汉是中医对胆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认识的奠基阶段。在性质方面,胆的阴阳五行属性通过脏腑经络系统的联系而构建,胆属少阳,属木。胆属六腑为主流认识,亦并存胆属奇恒之府说。胆为“中正之官”、“中精之府”、“清净之府”。在功能方面,《内经》提出胆主决断,认为胆气强则勇,弱则怯。胆汁荣目、荣筋,胆汁外泄为异常状态。病变情况方面,胆腑以及胆经病变以精神不安、口苦、太息为特点,同时沿经络循行出现疼痛等症状。
晋隋唐期间,脉学和方药的发展丰富了对胆系疾病的辨证和治疗。在生理特性方面,《千金要方》等书提出胆为“中清之府”,与三焦关系紧密;提出胆能刚能柔。生理功能方面,胆调控睡眠,主诸力气,主咽。病变情况方面,《脉经》始分论胆气虚实的脉和症,《诸病源候论》提出大病后虚烦无眠病机为胆冷,《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传承北朝姚僧垣《集验方》的经验提出胆虚冷导致的不寐以温胆汤治疗;《千金要方》还提出胆实、胆热导致昏沉多睡,以半夏汤治疗,为后世治疗胆虚、胆实奠定了基础。
宋金元时期理论突破和创新,医家从运气学说和气机升降的角度对胆的性质和功能展开讨论。生理特性方面,提出胆禀先天甲气而生,温和而生化;生理功能方面,李东垣明确提出胆主少阳春升之气,引领其余脏器气机升发;金元医家讨论惊、恐与胆的关系;胆内寄相火说出现。
明清时期,医家打破理论框架的思考引入对经典概念的再诠释,在生理特性方面提出胆属半表半里生于阴阳之间,喜宁谧易受扰动。生理功能方面提出胆通达阴阳,游行三焦;黄元御提出胆在一气周流中主降;有医家提出气以胆壮,胆能助阳御邪。
清代晚期到民国,由于西方科学观的引入,基于胆汁有消化功能的认识,中西汇通学派提出胆属火化物说。在西医的影响下,中医开始以清肝胆实热为原则治疗黄疸,不同于古代从脾胃湿热论治黄疸。
从唐代至清代的治疗胆虚、实的方剂的主治和用药发展成一系列规律:胆虚症状以恐怯易惊、头眩目暗、虚烦不眠、焦虑不安、睡眠不安、四肢不利等最具代表性;治疗胆虚的药物以温性,平性药物为主,以人参、酸枣仁(炒)、茯神、茯苓、肉桂、熟地黄、甘草、远志、五味子、半夏、柏子仁较具有代表性;胆实症状以惊悸不安、口苦咽干、精神不守、昏沉多睡等最具代表性;治疗胆实的药物以寒性、温性为主,以黄芩、麦冬、酸枣仁(生)、人参、栀子、茯神、黄连、升麻、大黄、半夏较具有代表性。
二、理论阐释结果
胆的命名的原始含义,通过隐喻的方式表明胆对危险情况或持满之道的监控,并在此过程中使人处于不安的身心状态,胆的命名本身体现古人认为胆为与不安情绪紧密关联的脏器;古人认为愤怒、恐惧和焦虑均对胆对气的调动产生直接影响。膽与胆二字意义不同,至迟在明代已出现混用情况;中正之官至迟在秦末已出现,为御史类负责监察百官之官。胆主决断可能在胆被命名时就已确定,在历代的新的符号系统和理论框架中获得更为丰富的内涵。
结语:
1、从先秦两汉至清代,胆气经历了勇敢之气、能刚能柔之气、温和之气、春升引领之气、主降之气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和语境下胆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被赋予不同的表达,医家始终围绕胆的少阳和木的属性,讨论胆在人体气机升降和精神情志方面发挥的作用。
2、胆既可主升亦可主降,升和降是胆在一气周流的运行中,发挥枢转之功的不同方面。
3、唐代至清代的治疗病机为胆虚、胆实的方剂的主治症状和用药规律说明,胆与恐怯易惊或惊悸不安等精神情绪状态有紧密的关系:病机为胆虚的方剂主治症状以恐怯易惊、头眩目暗、虚烦不眠、焦虑不安、睡眠不安、四肢不利等最具代表性;使用的药物以温性,平性为主。病机为胆实的方剂主治症状以惊悸不安、口苦咽干、精神不守、昏沉多睡等最具代表性;使用的药物以寒性、温性为主。
4、胆的命名包含着两重意项:1对危险情况或持满之道的监控及在此过程中表现的不安身心状态2作为沟通上下阴阳的媒介。
5、重新归纳胆的生理特性为:①胆性恒动②胆亦阴亦阳,能刚能柔③胆性敏感
6、胆的主要生理功能胆主决断,是对胆多种功能的高度概括。胆主决断主要表现为胆的枢转功能,胆为人体一身之气周流运转之枢机,为气机、阴阳、精神活动之枢机。调整气机升降,调动激发阳气,调控睡眠,调节精神活动。在对历代医家论点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归纳胆主决断的具体表现为①启动生机、枢转运行一身之气、调动气运抵御外邪。②游行于三焦,连结交通阴阳、表里。③行中正之动,敏感监察气机运行。④主持精神活动正常有序,平衡稳定情绪。
方法:运用历史学和文献学方法对各个历史时期关于胆的学说和理论溯源整理。运用发生认识论、隐喻认知分析、字源学分析等方法对梳理出的关于胆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的突出问题进行诠释。运用方剂分析软件对唐代至清代的治疗以胆虚和胆实为病机的方剂,进行主治症状和用药规律分析。
结果:
一、胆的性质和功能的理论溯源结果
先秦两汉是中医对胆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认识的奠基阶段。在性质方面,胆的阴阳五行属性通过脏腑经络系统的联系而构建,胆属少阳,属木。胆属六腑为主流认识,亦并存胆属奇恒之府说。胆为“中正之官”、“中精之府”、“清净之府”。在功能方面,《内经》提出胆主决断,认为胆气强则勇,弱则怯。胆汁荣目、荣筋,胆汁外泄为异常状态。病变情况方面,胆腑以及胆经病变以精神不安、口苦、太息为特点,同时沿经络循行出现疼痛等症状。
晋隋唐期间,脉学和方药的发展丰富了对胆系疾病的辨证和治疗。在生理特性方面,《千金要方》等书提出胆为“中清之府”,与三焦关系紧密;提出胆能刚能柔。生理功能方面,胆调控睡眠,主诸力气,主咽。病变情况方面,《脉经》始分论胆气虚实的脉和症,《诸病源候论》提出大病后虚烦无眠病机为胆冷,《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传承北朝姚僧垣《集验方》的经验提出胆虚冷导致的不寐以温胆汤治疗;《千金要方》还提出胆实、胆热导致昏沉多睡,以半夏汤治疗,为后世治疗胆虚、胆实奠定了基础。
宋金元时期理论突破和创新,医家从运气学说和气机升降的角度对胆的性质和功能展开讨论。生理特性方面,提出胆禀先天甲气而生,温和而生化;生理功能方面,李东垣明确提出胆主少阳春升之气,引领其余脏器气机升发;金元医家讨论惊、恐与胆的关系;胆内寄相火说出现。
明清时期,医家打破理论框架的思考引入对经典概念的再诠释,在生理特性方面提出胆属半表半里生于阴阳之间,喜宁谧易受扰动。生理功能方面提出胆通达阴阳,游行三焦;黄元御提出胆在一气周流中主降;有医家提出气以胆壮,胆能助阳御邪。
清代晚期到民国,由于西方科学观的引入,基于胆汁有消化功能的认识,中西汇通学派提出胆属火化物说。在西医的影响下,中医开始以清肝胆实热为原则治疗黄疸,不同于古代从脾胃湿热论治黄疸。
从唐代至清代的治疗胆虚、实的方剂的主治和用药发展成一系列规律:胆虚症状以恐怯易惊、头眩目暗、虚烦不眠、焦虑不安、睡眠不安、四肢不利等最具代表性;治疗胆虚的药物以温性,平性药物为主,以人参、酸枣仁(炒)、茯神、茯苓、肉桂、熟地黄、甘草、远志、五味子、半夏、柏子仁较具有代表性;胆实症状以惊悸不安、口苦咽干、精神不守、昏沉多睡等最具代表性;治疗胆实的药物以寒性、温性为主,以黄芩、麦冬、酸枣仁(生)、人参、栀子、茯神、黄连、升麻、大黄、半夏较具有代表性。
二、理论阐释结果
胆的命名的原始含义,通过隐喻的方式表明胆对危险情况或持满之道的监控,并在此过程中使人处于不安的身心状态,胆的命名本身体现古人认为胆为与不安情绪紧密关联的脏器;古人认为愤怒、恐惧和焦虑均对胆对气的调动产生直接影响。膽与胆二字意义不同,至迟在明代已出现混用情况;中正之官至迟在秦末已出现,为御史类负责监察百官之官。胆主决断可能在胆被命名时就已确定,在历代的新的符号系统和理论框架中获得更为丰富的内涵。
结语:
1、从先秦两汉至清代,胆气经历了勇敢之气、能刚能柔之气、温和之气、春升引领之气、主降之气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和语境下胆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被赋予不同的表达,医家始终围绕胆的少阳和木的属性,讨论胆在人体气机升降和精神情志方面发挥的作用。
2、胆既可主升亦可主降,升和降是胆在一气周流的运行中,发挥枢转之功的不同方面。
3、唐代至清代的治疗病机为胆虚、胆实的方剂的主治症状和用药规律说明,胆与恐怯易惊或惊悸不安等精神情绪状态有紧密的关系:病机为胆虚的方剂主治症状以恐怯易惊、头眩目暗、虚烦不眠、焦虑不安、睡眠不安、四肢不利等最具代表性;使用的药物以温性,平性为主。病机为胆实的方剂主治症状以惊悸不安、口苦咽干、精神不守、昏沉多睡等最具代表性;使用的药物以寒性、温性为主。
4、胆的命名包含着两重意项:1对危险情况或持满之道的监控及在此过程中表现的不安身心状态2作为沟通上下阴阳的媒介。
5、重新归纳胆的生理特性为:①胆性恒动②胆亦阴亦阳,能刚能柔③胆性敏感
6、胆的主要生理功能胆主决断,是对胆多种功能的高度概括。胆主决断主要表现为胆的枢转功能,胆为人体一身之气周流运转之枢机,为气机、阴阳、精神活动之枢机。调整气机升降,调动激发阳气,调控睡眠,调节精神活动。在对历代医家论点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归纳胆主决断的具体表现为①启动生机、枢转运行一身之气、调动气运抵御外邪。②游行于三焦,连结交通阴阳、表里。③行中正之动,敏感监察气机运行。④主持精神活动正常有序,平衡稳定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