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籽粒色泽的遗传及其与甘蓝型油菜的比较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larryta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色籽粒性状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中。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尤其是甘蓝型油菜作为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来源而被广泛种植,对籽粒色泽早已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而作为甘蓝型油菜祖先亲本种之一的甘蓝,由于一直以来主要用作食用蔬菜和观赏花卉栽培,研究者对其种子性状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现,在油菜及其近缘物种籽粒色泽的遗传研究方面至少存在两个主要问题或不足:(1)籽粒色泽的遗传研究主要集中在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而有关埃塞俄比亚芥和甘蓝的研究很少,这使得育种家难于充分、有效地利用C基因组的黄籽基因来选育和改良甘蓝型油菜的籽粒色泽,从而极大地限制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的育种进程;(2)绝大多数研究对籽粒色泽的观察和统计都采用目测法,并将籽粒色泽看成质量性状,应用孟德尔的分类统计法进行遗传分析,而应用其他度量方法和数量性状遗传分析方法的研究很少;由于目测法带有观察者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有时还存在系统误差),不同的研究者采用的分级标准不同,分类统计的结果也不同,这使得遗传分析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同时,也未见与籽粒色泽直接相关的甘蓝种皮色素和环境条件对甘蓝籽粒色泽影响的研究报道。重庆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1994年首次在观赏植物羽衣甘蓝中发现黄籽单株,进而选育出遗传稳定的黄籽株系材料。这是国际上报道的首例甘蓝黄籽材料。本论文以黄籽甘蓝品系为核心材料,研究了甘蓝籽粒色泽的遗传特性、主要农艺措施和基因型×环境互作对甘蓝籽粒色泽的影响以及种子发育过程中甘蓝种皮主要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甘蓝成熟种子种皮色素含量的差异,并与甘蓝型油菜进行了对比分析。开展这项研究不仅可以扩展芸薹属植物籽粒色泽遗传研究的领域和广度,而且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一方面将大大地加深对黄籽甘蓝型油菜籽粒色泽遗传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将为充分利用甘蓝的C基因组黄籽基因奠定基础,推动黄籽甘蓝型油菜的育种进程。因此,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甘蓝籽粒色泽的遗传分析以籽粒色泽不同的羽衣甘蓝、结球甘蓝和白花芥蓝为材料配制杂交组合,构建P1、P2、F1、B1、B2和F2等6个世代群体,将籽粒色泽看作数量性状,采用自主开发的数字图像分析法度量甘蓝的籽粒色泽,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建立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甘蓝籽粒色泽的遗传特性,包括黄色与非黄色的显隐性关系、控制基因对数、基因作用方式、母体效应和遗传率等。主要结论如下:(1)甘蓝籽粒色泽的遗传表现为母体效应,杂交当代的籽粒色泽与杂交母本自交种子相同;F1代籽粒色泽总体表现较深,黄色对非黄色为隐性。(2)甘蓝籽粒色泽的遗传受1-2对主基因和微效多基因的共同控制,主基因和多基因均具有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或同时具有上位性效应;主基因为部分显性或完全显性,2对主基因的效应相同或不同;多基因为部分显性、完全显性或超显性;3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均大于多基因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较高。甘蓝籽粒色泽的遗传较为复杂,不同的杂交组合具有不同的基因效应,表现为不同的遗传模型。(3)甘蓝籽粒色泽的表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较大。2.主要农艺措施和基因型×环境互作对甘蓝籽粒色泽的影响以籽粒色泽不同的羽衣甘蓝、结球甘蓝和白花芥蓝为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施氮量、种植密度、播种期和收获期等主要农艺措施和基因型×环境互作对甘蓝籽粒色泽的影响以及甘蓝籽粒色泽的表现对环境变化的稳定性。主要结论如下:(1)施氮量、播种期和收获期对甘蓝籽粒色泽的影响因基因型不同而异,对黑籽基因型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极显著地影响黄籽基因型的籽粒色泽;黄籽基因型籽粒色泽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变浅,提早或推迟播种都会使黄籽基因型籽粒色泽加深,收获过迟会极显著地降低黄籽基因型的黄色程度。种植密度对甘蓝籽粒色泽没有明显的影响。(2)基因型×环境互作对甘蓝籽粒色泽也有极显著的影响,不同基因型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不同,表现出稳定性的差异,尤其是黄籽基因型。3.甘蓝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以遗传来源不同的3对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黄籽和黑籽羽衣甘蓝为材料研究种子发育过程中甘蓝种皮主要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黑色素和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和甘蓝成熟种子种皮色素含量的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在甘蓝种子发育过程中,除类胡萝卜素外,种皮叶绿素、花色素、黑色素和类黄酮的含量在不同色泽籽粒种皮中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不同发育时期5种色素的含量都有极显著的变化,叶绿素、花色素和类黄酮的含量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黑籽种皮类胡萝卜素含量单调上升而黄籽先降后升,种皮黑色素含量从开花后40天起迅速增高,黑籽与黄籽间的差异也迅速增大;种子成熟时,黑籽和黄籽种皮类胡萝卜素含量基本相同,而黑籽种皮叶绿素、花色素、黑色素和类黄酮的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遗传背景相同的黄籽;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5种色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在黄籽和黑籽间具有明显的差异。(2)甘蓝种子收获脱粒后,种皮叶绿素、花色素和类黄酮的含量还会继续下降,而类胡萝卜素和黑色素的含量继续上升;风干成熟种子黑籽种皮中5种色素含量均明显高于遗传背景相同的黄籽种皮;相对于黄籽而言,黑籽种皮中花色素含量最高,其次是黑色素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较小。引起甘蓝风干成熟种子籽粒色泽差异的主要色素是花色素,其次是黑色素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也有一定的作用。4.甘蓝与甘蓝型油菜籽粒色泽遗传的对比分析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甘蓝和甘蓝型油菜在籽粒色泽的遗传特点、主要农艺措施和基因型×环境互作对籽粒色泽的影响、籽粒色泽对环境变化的稳定性、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主要色素的动态变化以及成熟种子种皮色素含量差异等方面的异同。主要结论如下:(1)甘蓝籽粒色泽的遗传特点与甘蓝型油菜相似,在黄籽性状显隐性、控制基因对数、基因作用方式、母体效应和遗传率等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差异。(2)除种植密度外,播种期、收获期和施氮量等主要农艺措施对甘蓝籽粒色泽的影响与甘蓝型油菜基本相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甘蓝籽粒色泽的影响与甘蓝型油菜类似,甘蓝籽粒色泽的稳定性与甘蓝型油菜也相似。(3)种子发育过程中,除种皮花色素含量最大值出现时间略有不同外,叶绿素、类胡萝卜素、黑色素和类黄酮的变化动态在甘蓝和甘蓝型油菜间没有明显的不同;除甘蓝成熟种子黄、黑籽种皮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差异与甘蓝型油菜不同外,其余4种色素甘蓝与甘蓝型油菜相同;甘蓝成熟种子黄籽与黑籽种皮色素含量差异最大的是花色素,其次是黑色素和叶绿素,而甘蓝型油菜却是黑色素和花色素。(4)可以认为,甘蓝型油菜黄籽性状的数量性状遗传表现很可能是由来自甘蓝的C基因组上的基因引起的。
其他文献
根据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识别和分析了前童古村落景观的基本特征。研究表明,宗族制度是前童古村落的主体景观基因,亦是前童古村落发展壮大的主导文化因子;重视教育的理念以
[目的]为了开展多任务作战舱室战位布置设计方案的工效评价研究,[方法]提出一种在设计阶段可实施的布置方案工效预测和评价方法,结合人的模糊认知特性以及多通道资源理论,考
通过培养观察,蘑菇瘿蚊幼虫的适宜温度为16-18℃,相对湿度为80%~90%。在菌丝和子实体上主要进行无性繁殖,6-8d繁殖1次,每条老熟幼虫可产生6-17条小幼虫;蛹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气
白灵菇是白阿魏蘑(脓ttrotus eryngill var nebrodensis)的商品名^[1],源自我国新疆特有的野生种,经人工分离驯化获得。青海省栽培白灵菇始于2001年,历时多年引种栽培,已有成功的栽
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根据遗传和细胞学特征分为野败(WA)、红莲(HL)和包台(BT)三大类型,其中红莲型水稻是武汉大学在上世纪70年代选育的配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目前在生产上
本研究以国内外41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为材料,在河南省安阳壤土区、许昌壤土区、郑州砂壤土区种植,分别于2006-2007年的春、夏、秋季取样,分离、鉴定了它们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旧居住区面临更新改造。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更新方式导致了更新目标缺失、更新方式单一、更新部门分散、更新资金短缺等诸多问题,这为鼓励居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