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主义是影响近现代东南亚华侨历史变迁的一大动力。目前学界在研究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时,习惯于把它从东南亚整体历史中分割出来,过分强调外部因素(主要是中国)对它发展的影响。本文努力站在华侨的立场上,把海外华侨民族主义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时期,即1912. 1928年期间的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的兴衰与华侨在当地谋求生存发展的历程结合起来考察。力图证明:华侨民族主义是华侨在当地谋求生存发展的主要工具之一,它的发展受到世界“大气候”与东南亚地区“小气候”的共同作用。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概括介绍辛亥革命前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与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方面的影响(包括清政府华侨政策改变、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政治宣传活动等等)以及当地社会环境变化(包括西方国家在当地实行政治上的直接统治、当地经济开发力度的加大等等)的共同作用下,东南亚华侨主动地接受孙中山等人传播的民族主义。第二章主要阐述辛亥革命胜利后,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的发展特点。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国内活跃的民主氛围为华侨民族主义提供了新的发展环境,东南亚华侨在加强对中国政治认同的同时,也开始向中国政府提出保护的要求,华侨民族主义服务于华侨在当地发展的功能逐渐得到体现。第三章与第四章主要介绍一战爆发后,东南亚华侨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一时期,伴随着当地经济的景气,华侨在经济上与当地的结合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华侨在当地发展所面临的压力却越来越大。首先,日本势力在当地的迅速膨胀直接威胁到华侨在当地的生存发展;其次,战后卷土重来的西方殖民统治者为了阻止共产主义进入东南亚以及为了防止当地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了对华侨社会的控制;最后,一战后,东南亚民族主义运动逐渐兴起,在此过程中,华侨受到了当地民族主义势力的强制同化与排斥。在上述各种力量的冲击下,东南亚华侨在当地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五章集中分析一战后东南亚华侨在当地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华侨民族主义需要承担的新任务。一战后,随着华侨社会与当地社会结合程度的加深以及华侨在当地发展所面临的压力的增大,华侨社会原有的、以血缘、地缘及方言缘等等狭隘关系为纽带所形成的、以分裂隔阂为特点的旧交往体系,已经无法继续提供华侨在当地发展所需的种种保护。为此,广大华侨以民族主义为武器,对华侨社会内部、华侨与中国、华侨与当地社会等等交往结构进行整合。第六章以具体的史实对民族主义上述整合功能进行实证。一战后,东南亚华侨掀起的抵制E货、倡用国货、废除不平等条约等等运动,其实质都是华侨在民族主义指导下, 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卜1928)整合旧交往体系、构建新交往体系,以维护自己在当地的经济利益,谋求在当地发展的行为。 通过上述实证的、理论的分析研究,本义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l、东南亚华侨是和平性质的经济移民,他们移屠当地的根本目的在于谋求在当地的经济发展,华侨民族主义发展始终围绕着这一主轴来进行。二、东内业地区环境变化是华侨民族主义盛衰递嫡的内在动力,中国方面的影响只不过是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的外在因素。3、6。南亚华侨社会与中国是两个经济利益_上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因此,华侨民族主义与中国国内民族主义不能完全等问起来,华侨在海外发动民族主义运动,既反刚了华侨爱国的一面,也反映了华侨希望治到中国政府保护的一面。4、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近代中国政府在利用华侨力量为自己反帝反封斗争服务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利用自己的力量为华侨在当地长远发展服务,延缓了华侨当地化的步伐,对此后华侨在当地的发展造成了个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