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冠心病血瘀证与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1.文献研究:系统研究古今文献,了解冠心病血瘀证分布特点及其研究进展。2.冠心病血瘀证遗传倾向的流行病学研究:运用家系分析方法对54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和54例健康人的家族进行家系遗传分析,检测一级亲属发病率、遗传率,及3种父母婚配类型子女发病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3.运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冠心病血瘀证、非血瘀证患者及健康人的ACE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及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gⅡ)、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ET)等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进行检测,综合分析,以探讨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4.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对冠心病血瘀证、非血瘀证患者及健康人的FⅦ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检测,同时检测FⅦ活性(FⅦC)、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等反映凝血和纤溶功能的指标,综合分析,以探讨FⅦ基因MspI多态性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结果1.文献研究表明:血瘀证是冠心病临床最常见的中医证型。冠心病血瘀证存在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血管内皮功能和脂质代谢紊乱以及基因表达异常。冠心病的发病与多种易感基因多态性有关。2.通过对54例冠心病血瘀证先证者和54例健康人的家系遗传分析,结果<WP=5>显示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病率为7.62%,健康对照组为0.9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冠心病血瘀证的遗传率为67.4±6.89%;以“双亲均正常”组为对照,“亲代一方患病”组的RR值为3.46,“亲代双方患病”组的RR值为5.84,提示子女患冠心病血瘀证与亲代双方患病有因果关系。冠心病血瘀证可能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多基因证"。3.对冠心病血瘀证与ACE基因多态性及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表明,冠心病血瘀证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非血瘀证及健康人(p<0.01或p<0.05),且血瘀证与非血瘀证、健康人、整个观察对象的比值比(OR)均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血瘀证患者AgⅡ、ET/NO检测值明显高于非血瘀证及健康人(p<0.05,或p<0.01),且以DD型血瘀证患者最高,说明DD基因型血瘀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严重。4.对冠心病血瘀证与FⅦ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及凝血、纤溶功能指标的研究表明,尽管冠心病血瘀证患者M1M1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有高于健康组和冠心病非血瘀证组的趋势,但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p>0.05),可能由于样本数的关系,本项研究尚未发现冠心病血瘀证与FⅦ基因MspI多态性存在相关性。对血浆FⅦC、GMP-140、ATⅢ等凝血-抗凝血指标及反映纤溶系统活性的t-PA与PAI-1活性的检测,发现血瘀证与非血瘀证、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或p<0.05),说明冠心病血瘀证存在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系统等功能紊乱,表现为血栓前高凝状态。结论1.心血瘀阻证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证型。2.心血瘀阻证可能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多基因证"。3.ACE基因多态性可能系冠心病血瘀证发病的易感基因。4.FⅦ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