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需求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在满足了基本的吃、住、行生理需求以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而我国很多空间环境设计仍以精英层意志为主导,没有从使用者的行为心理需求出发,以人为本,实现人性化设计。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居住生活的场所以及城市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活化石,其外部空间不仅是街区居民展开日常公共生活的空间场所,更是街区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物质承载者,其对应的空间物质形态特征,如肌理、结构等,赋予空间特有的文化、美学、精神等价值,要求实现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双重目标。目前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主要集中于对传统空间格局的保护和街区经济的复兴,甚少从使用者的行为心理角度对街区环境进行考虑。随着历史街区旅游的快速发展,大规模外来人口及产业的进入,给街区传统空间的良好环境心理品质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将历史街区空间主体的需求作为外部空间更新考虑的首要因素,旨在倡导更新中更多地考虑使用者对环境的心理感受因素,这样才能建造出适宜人使用的外部环境。 论文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问题提出,分析当前的研究背景,总结国内外环境心理学及历史街区更新研究概况,提出历史街区外部空间环境心理研究不足的问题。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章):分析问题,分析历史街区外部空间主体的需求,提炼出五大主导需求,包括安全感、舒适性、私密性、社会交往和审美性。通过需求与外部空间的关联性分析进一步将需求转化为系统的外部空间因素,指导问题的解决。 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验证问题,以前文分析得出的五大主导需求为依据,调查当前我国部分历史街区的外部空间现状,得出历史街区外部空间存在环境心理问题的结论,验证了基于环境心理进行历史街区外部空间更新研究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包括第五、六章):解决问题,明晰了历史街区外部空间适应性更新的内涵、目标以及原则,结合前文分析得出的主导需求与外部空间因素的关联结论,提出相应的更新规划对策,包括空间功能、空间结构、空间界面、环境设施四方面的适应性更新策略。同时,在规划策略的指导下,结合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更新措施,以期在实践层面具有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