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思考的问题是:钱锺书的文学批评与西方互文性理论之间是否存在着对话的可能?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二者的对话又是在怎样的层面上进行的? 论文引言部分从钱锺书著作旁征博引的特征说起,指出其征兆出的正是文本之间广泛存在着的互文现象与互文关系,以此表明上述问题的缘起。 第1章以“互文性理论的中西对话”为题,阐述钱锺书文学批评与互文性理论进行对话的潜在可能性。该章首先回顾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其多重意蕴。接着梳理发掘中国本土的互文性资源并指出:传统文论中的互文性思想、类书的互文性空间对文学言说活动产生的影响,使中国文学积淀有丰富的互文现象,这就为文学批评关注互文性问题提供了对象与可能。最后分析认为,钱锺书文学批评具有的语言维度、历史维度和比较维度,是他持久、全面、深入关注互文性问题的根本原因。 第2章以“互文关系的生成及显现”为题,考察钱锺书就互文关系的生成原因、互文关系的外在表现所做的论述。钱锺书的文学批评表明:“孳生”、“暗合”是互文关系生成的两个最基本的途径,其中,前人话语对后人言说的遮蔽、前代文学对后人创作心理的影响以及愈演愈烈的文学因袭模仿风气,是孳生现象生成的根本原因、深层动因和外部诱因;而人类心理的相通、文学言说可资取用的话语资源的有限甚至匮乏、某些特殊文学体裁狭小的创作空间,则是暗合现象生成的主要原因。同时,钱锺书还通过“著迹”或“泯迹”、“明典”或“暗典”、“偷语”或“偷意”、“偷势”这些体现着文本关系的或显或隐的语言痕迹,来描述、判断文本的互文关系,而他基于不同批评目的对文本网络或链锁的编织钩连,则更为清晰地显现出文本之间具有的广泛指涉关系。 第3章以“文中之文”为题,讨论钱锺书对文本内部构成形态的认识以及对构成文本的几种主要话语成分的分析。钱锺书不仅认识到文本是异质之文的交织与共存这一内部构成特性,而且还对文学历史中那些具有极强的流动性、聚合性、再生性的话语成分,诸如典故、语词、句子、命意、取象等,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并以跨历史的视角深入细致地考察了它们的流动特点以及流动中意义的演化过程。 第4章以“转换与手法”为题,分析钱锺书对文本之间的模仿与改造关系以及模仿改造手法所做的研究。联系与转换是互文性理论的两个核心要素,钱锺书对同与异、常与变、师承与创新、模仿与改造等等涉及文本转换问题的关系有着辩证的认识。同时,对多种转换手法的发掘梳理特别是对“反仿”手法的大量论述与精细分析,也体现出钱锺书对转换问题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