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在研究生一年级阶段,通过学习《人类学与纪录片研究》这门课程,对电视纪录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程学习中老师让我们自己做ppt进行课堂展示,当时本人就选取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电视纪录片为样本。可以说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研究是从前年就开始萌芽的。经过时间的推移,本人发现生活中、网络上使用“舌尖体”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也坚定了本人研究此选题的决心。本篇论文是以《舌尖上的中国》为样本,以受众反馈结果为主要数据支撑,以模糊层次分析法为手段,研究我国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从受众反馈、样本的问卷调查、不同故事性元素对样本传播效果的影响三个方面切入,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数据。把样本所有运用到的故事性元素进行分类总结,总结出故事性元素的构思创作方法应用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能提升传播效果。在研究的过程中,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是关键问题,在分析数据的方法上一开始本人只使用问卷调查量化分析,结果数据太单薄没有说服力。在尝试了多种方法后,本人决定从普通受众和专家学者两个方面对受众反馈数据进行分类研究。解决数据分类研究这个问题后,在创建《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评价指标层次模式图时,如何划分每个目标层是本人遇到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在查阅了多本资料和文献后,决定运用本文第二章所使用的理论,每一个目标层次的划分都参考了传播效果的广义和狭义分类、“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反馈概念的各个方面,最后形成了《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评价指标层次模式图。有了数据和理论的支撑,运用哪种方法对已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就成为了最关键也是最难的第三个问题。本人查阅了数学建模的相关书籍、请教了研究此领域的同学,最终决定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实例计算,最终得到最后的数据成果。可以说这一个步骤是本文的核心关键。通过分析后的数据佐证出故事性元素对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起到决定作用。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受众对电视纪录片的一部分评价来自于故事性元素和电视纪录片本身纪实性的结合,它给受众提供了新的视听感受,使电视纪录片更加普遍地存在于受众的视听习惯中,实现电视纪录片的新发展。本文运用调查问卷对普通受众进行调查取样,运用本人创建的《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评价指标层次模式图对三位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的学者进行打分取样。将两者的调查结果分别运用量化分析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出故事性元素对《舌尖上的中国》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受众反馈影响传播者的创作。能够引起受众心理满足感的电视纪录片才能让受众自愿接受它,并自愿为它进行再次传播。传播效果可以分为传播者的心理期待传播效果和被传播者的实际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期待值和实际完成值的差异度影响传播者对自身同系列作品的心理预估,也影响受众对该传播者第二部作品的满足度。《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故事性元素的恰当使用决定了它的传播效果。从电视纪录片的整体发展来看,《舌尖上的中国》是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里程碑,它成为了我国电视纪录片传播效果中不可不提的一个代表作品,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品牌一种符号。《舌尖上的中国》两季作品的对比分析、受众的反馈以及《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评价指标层次模式图的分析结果,能够为电视纪录片提供创作方向。本文第一章主要梳理研究背景、意义、现状。阐述文章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数学模型研究法。创建《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评价指标层次模式图。第二章梳理《舌尖上的中国》的概况,明确《舌尖上的中国》作为样本能够代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将本文中使用的理论依据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传播效果的第三章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数学模型将三位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的学者的打分作为变量,将指标值和变量运用层次分析模型得出结论,佐证故事性元素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决定因素。第四章运用定量分析法,结合问卷调查对比分析样本两季的传播效果差别,从普通受众的角度来分析作品传播效果。第五章将两季每集故事性元素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故事性元素影响传播效果的内外原因,总结出故事性元素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决定因素。第六章从选题、研究方法、区域传播、网络平台以及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五个方面提出我国电视纪录片未来的创作展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舌尖上的中国》做出了故事性元素的分类对受众反馈进行了定性研究,明确创作之初运用受众反馈能够帮助电视纪录片提升传播效果;故事性元素对传播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两个观点。本文对同类的电视纪录研究都有参考价值,但因水平有限,在研究过程中对传播效果的详细分类和电视纪录片未来展望两方面还有不足。本人会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提升自己,将故事性元素和电视纪录片传播效果的关系研究的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