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角膜内淋巴管增生研究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rui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通过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小鼠疾病模型的建立以追踪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发病过程中小鼠角膜内淋巴管增生规律,以探究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程转规与淋巴管生成关系,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方 法]使用角膜环钻对BLA/C小鼠角膜中央上皮制造规律圆形缺损,实验组小鼠右眼接种1型单纯疱疹病毒,左眼接种等体积DMEM培养液,另取一组小鼠双眼接种同等体积为空白对照组。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评估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在、接种即刻、接种病毒感染后3D、5D、7D、10D、14D、28D、58D时间点眼表临床症状、角膜混浊度、荧光素钠染色评分等三个方面进行眼部临床症状评估,并进拍照、记录数据;再对每个时间点的小鼠角膜取进行取材固定,对其进行LVYE-1、CD3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程中各阶段角膜淋巴管、血管的位置、形态及分布规律,计算出各感染阶段中角膜内血管密度、淋巴管密度、血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淋巴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数据,并与空白对照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以得出在单纯病毒性角膜炎发病过程中各感染阶段临床症状表现规律,总结淋巴管、血管生长特点及规律,以得出淋巴管密度、血管密度、血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淋巴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与临床症状相关性。[结 果]1).小鼠右眼角膜在环钻形成角膜上皮缺损后3天内可修复,但此后眼部临床症状逐渐加重,10~14天时角膜溃疡及角膜水肿形成,症状严重程度达到高峰,可出现免疫反应介导的角膜基质炎,病情发展至接种病毒28天后眼部症状缓解,角膜上皮修复,角膜水肿消退,残留角膜混浊。整个病程中,眼部临床症状、角膜混浊度、荧光色染色等评分均在接种1型单纯疱疹病毒后3天~14天时呈现上升的趋势,眼部临床症状、荧光色染色评分在接种28天后下降,角膜瘢痕形成,角膜透明度降低。小鼠左眼、空白对照组在整个病程中均未出现感染临床症状。2).感染1型单纯疱疹病毒病毒后3天,淋巴管早于血管有长入角膜内的趋势,病程发展到5以后,淋巴管与血管已伴随长入角膜内,两者出现分叉,直至14天时,血管末端相比淋巴管更能接近角膜溃疡处,而28天以后,淋巴管、血管均已靠近角膜溃疡处或已长入角膜溃疡内,两者成网状分布交错生长,形成规模不再进展。小鼠左眼、空白对照组的小鼠角膜在整个观察期内未见血管、淋巴管长入角膜。3)小鼠右眼角膜内血管密度与淋巴管密度在整个病程中呈现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在第7天时血管与淋巴管密度相当,当至第28天~58天时血管密度与淋巴管密度均已稳定不再有明显变化。4)在感染病毒5天内,淋巴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较血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的距离远,而此后,血管生长均大于淋巴管更接近角膜中央,血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大于淋巴管末端至角膜缘,直至28D天后血管末端趋于接近角膜中央溃疡趋于灶,淋巴管也可靠近角膜溃疡区或长入其内。5)血管密度、淋巴管密度与血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淋巴管末端至角膜缘生长规律相似,在急性期3天~14天时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而至28天~58天时上升趋势缓慢趋于稳定,与眼部临床症状呈相似的表现趋势,血管密度、淋巴管密度、血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淋巴管末端至角膜缘与眼部临床症状的发展变化一致,在急性期即感染14天以前,眼部临床症状严重,病程发展较快,血管密度、淋巴管密度、血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淋巴管末端至角膜缘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当疾病发展至慢性期及28天以后时,临床症状逐渐缓解趋于稳定时,血管密度、淋巴管密度、血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淋巴管末端至角膜缘也基本形成规模不再有明显变化。[结 论]1)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早期角膜上皮可在3天内修复,但病情仍在发展;2)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发病过程中伴随着角膜内血管和淋巴管的增生;3)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发病过程中,淋巴管与血管的增生可不同步;4)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程中淋巴管早于血管长入角膜内,病程后期血管生长速度快于淋巴管,血管末端更接近角膜中央溃疡灶;5)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程中急性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病情发展较快,淋巴管密度、血管密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直至病程晚期形成规模不再进展;6)淋巴管生长可加重局部免疫炎症反应,从而造成角膜损伤,但角膜淋巴管的生成也有助于减轻角膜水肿;7)不同时期对血管和淋巴管的调控有望成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预防与治疗靶点。
其他文献
[目 的]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疑似患有咽喉反流(Laryngophar 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患者,经胃镜确诊为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患者,及健康人进行RSI及RFS问卷评分,旨在探讨疑似LPRD患者、GERD患者、健康人症状及体征的特点,RSI评分量表与RFS评分量表内在关系,三组LPRD 阳性率的
[目的]本次研究通过收集100例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并已行鼓膜切开引流或置管术的儿童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环境(胎数、是否饲养宠物、0-3岁是否使用安抚奶嘴、是否被动吸烟、居室内是否种植鲜花与多肉植物、是否经常喝含糖饮料等)、起病前是否患上呼吸道感染、是否有过敏性鼻炎、是否腺样体肥大、是否扁桃体肥大或者腺样体和扁桃体均肥大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积极寻找与儿童患分泌性中耳炎相关的危险
[目的]了解云南中小学生近视的检出情况,探讨中小学生教室环境卫生与近视的关系。[方法]按照《2019年儿童青少年近视等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方案》要求进行抽样,分别在每所学校每个阶段3个年级(小学4~6年级,初中和/或高中)抽取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视力筛查,并对学生所在教室进行教学环境卫生检测。采用Mplus对教室环境卫生指标进行潜类别分析,拟合教室环境卫生等级变量。通过SAS统计分析软
目的:本试验通过临床经鼻内镜手术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进行鼻窦内支架治疗,进而观察该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于2019.01-2020.09间就诊于我院耳鼻喉一科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9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对照组48例,试验组选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联合鼻窦支架进行治疗,对照组选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手术医生均为同一人,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雷诺考特喷入
[目的]对2017年-2020年于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诊断为单纯性先天性白内障,并接受“先天性白内障针吸+后囊膜切开+前段玻璃体切割+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的患儿,进行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随访,统计分析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治疗前后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屈光度等眼球发育关键指标的变化,以及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深入探讨该术式在不同年龄组,尤其是2岁以下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中应用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
[目的]观察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对侧眼:①视网膜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中央黄斑厚度(CMT);②微循环:各象限乳头周、黄斑区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方法]本研究采纳入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通过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包括: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底照相、OCT检查后明
[目的]总结分析影响中晚期下咽鳞癌非手术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了解HPV与中晚期下咽鳞癌的相关性,为指导中晚期下咽鳞癌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应用回顾性分析,收集整理了云南省肿瘤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收治的、病例资料完整且病理证实为中晚期下咽鳞癌的120例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4组:诱导化疗+放疗组(IC+RT)38例;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组(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比较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生理性大视杯眼及正常眼三组人群的筛板形态参数差异,探讨三组患者筛板形态参数与人群背景特征、眼球生物测量参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视野参数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用海德堡SD-OCT的EDI模式测量的筛板形态参数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生理性大视杯(PLC)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rapamycin)早期干预对巨噬细胞极化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纤维化(Retinal Fibroplasias,RF)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研究在雷帕霉素早期干预下 iNOS、CD206、p-mTOR(Ser2448)、p-Akt(Ser473)、p-s6(ser235/236)及 TGF-β1 等因子在 DR 小鼠视网膜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变化,探讨其在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对糖尿病视
[目的]系统评价TACE联合索拉菲尼与单独应用TACE对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安全性与有效性,并讨论其降期转化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地检索中外文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维普期刊、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寻找对比TACE联合索拉非尼与单独使用TACE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文献。整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提取数据。运用R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