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R&D投入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经济发展的另一面是引起了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R&D投入是否会导致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大,或者说什么样的R&D投入控制政策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本文对中国区域R&D投入活动展开了调查,试图对R&D投入促进中国经济收敛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以R&D活动三个测度指标(R&D人均投入、R&D效率和R&D边际生产力)为主线,以技术扩散模型和技术创新效率递减理论所包含的经济收敛机制为基石,以计量分析、核密度分布动态演进、马尔科夫链概率分布等方法为工具,对1999-2010年中国30省市的R&D活动驱动劳均GDP收敛的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出:我国从1999年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后,从2003年开始,劳均GDP呈现出收敛趋势,R&D活动对劳均GDP的收敛起到显著的驱动作用。 本文一共分为8章,具体的内容如下: 第一章:引论。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对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化做了梳理,阐述了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并总结了我国R&D投入的特点,以引出论文的研究思路——从R&D角度来探讨区域经济收敛。 第二章:理论基础。本章评述了经济增长理论及收敛机制的理论基础,梳理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对其中内含隐在的增长收敛机制进行了归纳总结。而其中的收敛机制和收敛机制所暗含的政策控制意义构成了本文实证研究的理论和逻辑基础。 第三章:经济收敛的分类和检验方法。本部分主要对研究经济收敛的方法进行了梳理,阐释了其中的机理差异,并根据研究的实际和数据情况,确定本文所采用的收敛检验方法。 第四章:R&D活动的测量模型和收敛趋势分析。由于中国的区域差异性较大,为了使得研发活动的分析具有可比性,文章选取了R&D人均投入指标进行了核算分析;为了对众多效率有效的省市进行进一步的区分分析,论文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R&D效率进行了测量;同时,为了和R&D活动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相联系起来,论文推导了R&D边际生产力测量模型,并对结果进行了测量。 第五章:R&D活动的溢出效应和β收敛。本章使用空间计量方法和MoranI指数对中国各省区的R&D人均投入、R&D效率和R&D边际生产力的空间相关性和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 第六章:R&D活动驱动劳均GDP的σ收敛。本章是论文的核心之一。首先,分别对R&D人均投入和劳均GDP、R&D效率和劳均GDP、R&D边际生产力和劳均GDP进行了σ收敛对比分析。接着在滞后期的前提下,对R&D活动的三个测度指标分别进行了对劳均GDP收敛的驱动效应研究。 第七章:R&D活动驱动劳均GDP的动态演进。动态收入分布法是研究收敛的一种较为精确的方法,它综合了随时间演变的σ收敛和在截面上向均值回归的β收敛的特征,具体分为核密度估计方法和马尔科夫链方法。本章使用动态收入分布法对我国R&D活动对劳均GDP收敛的驱动进行了研究。 第八章:总结和政策建议。本章对前面章节的内容作了总结和归纳,从R&D视角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并对论文研宄中的不足和今后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本文的主要结论具体如下: (1)研发活动的空间效应显示:R&D人均投入的空间相关性比较大,R&D效率和R&D边际生产力的空间相关性不存在。这暗示了我国某些省市的经济发展存在技术路径依赖现象,相邻省份的技术很难互相促进。 (2)采用空间收敛计量模型和Barro的收敛计量模型进行了β收敛分析,得出:R&D人均投入、R&D效率和R&D边际生产力都存在绝对β收敛,然而R&D活动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3)R&D人均投入、R&D效率和R&D边际生产力的收敛和劳均GDP的收敛存在很强的相关性,σ收敛的相关系数较大,统计上很显著。劳均GDP的收敛相对于R&D活动的收敛存在一定的滞后期:劳均GDP的收敛相对于R&D人均投入的收敛滞后2年,劳均GDP的收敛相对于R&D效率和R&D边际生产力的收敛滞后1年。 (4)R&D活动对劳均GDP的收敛存在很强的驱动效应。驱动效应是衡量R&D活动对劳均GDP收敛影响的综合指标,包含了驱动方向和驱动强度两个方面的特质,可以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综合衡量。R&D效率对劳均GDP的收敛驱动效应最大,R&D人均投入其次,R&D边际生产力比较小。 (5)动态收入分布方法提供了各国或各地区经济收入水平分布的直观刻画,包括核密度估计方法和马尔科夫链方法。核密度动态演进进一步证明我国R&D活动三个测度变量对劳均GDP的收敛存在显著的驱动效应;马尔科夫链方法也证明我国R&D活动三个测度变量和劳均GDP都存在收敛,并存在稳态分布,R&D活动对劳均GDP的收敛存驱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