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乡户籍制度逐步“松绑”,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环境与就业选择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农户不仅可以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实现“自我雇佣”,还可以转移到城镇非农就业岗位。早期的学术研究主要关注了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城镇化以及整体经济的影响,但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及质量的下降,引发了乡村空心化、耕地抛荒和农业生产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学术界开始逐步转向关注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面对当下劳动力非农转移和老龄化不可逆等情况,农户为应对劳动力紧缺和成本上升的微观生产行为调适策略主要表现在对农业要素投入结构的调整,而要素替代的完成不仅取决于要素价格的相对关系,还取决于要素间替代的可行性和难易程度。因此,深入讨论劳动力非农转移、要素配置与单位农地产出之间联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黄土高原是我国传统的旱作农业区,由于其严峻的自然环境,土地生产力低下,农业产出水平不高,加之近年来人口外流趋势愈来愈明显,农业生产稳定性受到威胁。因此,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劳动力非农转移与农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对于缓解该区域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基于新劳动迁移经济学理论与诱致性变迁理论,以黄土高原地区935户兼业户为研究对象,剖析了农户劳动力非农转移与农业生产现状,阐述了劳动力非农转移、要素配置与单位农地产出的内在关系和作用机制,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劳动力非农转移影响单位农地产出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Bootstrap法)进一步检验了作用机制的有效性。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优化农业要素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针对性政策建议,旨在为确保黄土高原地区粮食丰产和农业丰收、农民脱贫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黄土高原地区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来看,在1422个样本农户中,兼业户样本占调查总样本的65.75%,劳动力非农转移占比平均值为60.90%;(2)劳动力非农转移显著负向影响单位农地产出,即随着劳动力非农转移比例增大,单位农地产出会逐步降低;(3)劳动力非农转移除了直接作用于单位农地产出以外,还可以通过影响农户调整生产要素投入结构进一步间接作用于单位农地产出。劳动替代型生产要素投入在劳动力非农转移与农地产出率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大小为-1.552,占总效应的53.073%;(4)地形条件负向调节劳动替代型生产要素投入和单位农地产出之间的关系,即在7°~25°坡耕地比例越高的地区,劳动替代性生产要素投入对单位农地产出的正向作用越小;(5)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非农转移对低兼业户的单位农地产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劳动力非农转移对于经济作物单位面积产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对于粮食作物的影响不显著;较未参与流转土地农户而言,参与流转土地农户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农地产出率的负向影响较小;劳动力非农转移距离越远,对单位农地产出的负向作用越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促进黄土高原地区优化农业要素配置与提高农地产出水平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的稳定居住和就业预期,优化现有人口结构;提高西部地区农业补贴标准,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研制并普及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中小型农具,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促进规模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