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头叶猴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灵长类,分布于我国广西左江和明江之间的三角形地带.该文主要探讨的是野生白头叶猴的现状,包括栖息地的利用情况、分布、数量、种群参数和种群生存力的分析.我们利用GIS技术对白头叶猴利用的栖息地进行了分析.从卫星照片的影像特征、地面调查和白头叶猴数量调查的情况来看,白头叶猴利用的栖息地类型是分布于峰丛洼地和峰林谷地上的石灰岩季雨林和灌丛.现在白头叶猴集中分布区的栖息地面积只有33.4km2,且分为五个彼此隔离的地方种群:弄官种群、渠楠种群、啼噂种群、渠风种群和大陵种群,其中渠楠种群、渠凤种群和咘噂种群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交流,弄官种群和大陵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存在个体交流的可能性非常小.白头叶猴集中分布的地区在过去的二十年内大幅度的缩小了,其现在的面积只有20世纪80年代的8.3﹪,只占20世纪90年代的15.9﹪.在对弄官白头叶猴种群进行调查时我们采用的方法是长期监测.我们还根据监测结果对种群参数进行了分析,因此对这个种群的情况非常了解.在1999年弄官地区一共有白头叶猴个体202只,2000年205只,2001年225只,在2002年259只,种群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白头叶猴的婚配制度是典型的一雄多雌型:在一个交配季节中,拥有交配权的成年雄性个体和成年雌性的比例为1:5.从1998年12年,弄官白头叶猴种群的社群平均大小为9.3只.2002平均每群使用的夜宿洞数量约为3.69个.弄官白头叶猴的雌性年生殖率非常高,四年平均为45.4﹪.种群的平均出生率为16.88﹪,死亡率很低,平均的死亡率为7.89﹪.亚成体雄性和成年雄性的死亡率都要比同年龄段的雌性明显要高.在1998年到2002年期间,我们共观察到有133只幼仔,出生的幼仔性别明显偏向于雄性.对其他地区的白头叶猴种群我们也通过对动物个体和夜宿洞数量进行取样的方法进行了估算.估算的结果表明,现在野生白头叶猴种群的数量约为960只.除了弄官的白头叶猴种群之外,其他的各白头叶猴种群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陇瑞—陇山等重要的地方种群的种群密度下降到了非常低的程度.白头叶猴栖息地中的人为干扰仍然非常严重.作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共定位描述了265个栖息地位点,在所有的265个栖息地位点上都记录到了人类因素对白头叶猴栖息地不同程度的干扰.在频率最高的五种干扰因素中,种植、挖药、砍柴和公路都会直接导致或加剧白头叶猴栖息地面积的下降和栖息地之间的隔离.但与此同时,根据我们的调查,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偷猎才是导致白头叶猴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调查的同时,我们在弄官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活动,这些保护活动的效果相当明显.利用对弄官白头叶猴的研究所获得的种群参数,作者构建了一个随机模型对野生白头叶猴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模拟,进行了种群生存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白头叶猴的最小可存活种群的大小为59只.我们还考察了社会结构、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白头叶猴生存力的影响.最后,我们根据白头叶候的实际情况,结合保护的基本原则,从生态系统和进化的角度对白头叶猴保护的决策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