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学术处在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中间位置,有着上接秦汉,下启明清的作用,历来被文人学者看作是文化史上起着承上启下之功用的接合点。而“隐”,作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关键词,至文化高度发展的宋代时,呈现出细分化、系统化的特性。本文正文部分共分五个篇章,以总分的方式展开,在对“隐”关键词做总括式探析的前提下,再对宋代使用频率较高或有其特色的关键词,如隐者、隐语、隐括、隐显、隐讳等进行论述。首先,探究“隐”关键词发展史。先秦时期,“隐”尚处在非审美范畴之中,其渊源主要有二:以字形、意蕴观之,“隐”滥觞于“隐藏”这一行为动作;而以“隐”的概括性解读观之,“隐”起源于“暗话”这一语言技巧。春秋至宋,尤其在宋代,“隐”在意蕴、主体、文体风格等上均有所变,其不仅有逐渐细分、递增的趋势,而且也更为成熟、系统。其次,研究宋代“隐者”。先秦以降,文人学士对于“隐者”的观念、态度各有千秋,而此时所产生的“待时”、“贫可仕”、“时命”、“安贫”、“身隐”、“心隐”等观念也对唐宋“隐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代“隐者”类别颇多,先秦以降已有的“贫可仕”、“身隐”等观念成为此时“隐者”为官的一大心理依托。更甚者,“隐者”的隐逸、隐操、隐德成为此时人物品评的标准。宋代“隐者”是精神与品格相矛盾的综合体,从精神美的角度出发,宋代隐者多有隐闲之雅趣;而从人格美的角度出发,隐者多在“带性负气”之间。第三,论述宋代“隐语”。“隐语”是以比喻、曲喻、假谕、反语等手法委婉表意的一种文体。唐以前,其作为“暗话”之意,主要呈现为两种类别,即隐谶与谜语。至宋,“隐语”呈现多元化倾向,主要以隐谶、行话、谜语、机语等形式出现,并往往与“险”、“体用”、“度”等密不可分。宋代隐语有其独特之美,鉴于宋人说理的特性,其具有致意含隐的“理隐”之美;又由于其通俗化、趣味性等特点,表现出一种戏谑谈谐的“谐隐”美;此外,宋人尚引,讲求字皆有出处,这也造就了宋代隐语“曲隐”的特色美。第四,探析宋代“隐括”,这是一大重点。宋代“隐括”是先秦以降“櫽括”流变的结果。宋以前,“櫽括”是广义范畴的概念,其对象最早为曲木。战国时,“櫽括”开始普遍指人,至东汉以后,其对象延伸至文,而不论是人、文,均属于枸木这一类。“櫽括”发展到唐代时,在指文的基础上,其对象始出现直木一类。唐代“櫽括”直木绝非一蹴而就,其与先秦、北齐等时期有所关联。受其影响,宋代“檃括”的对象多为直木。与前代不同,宋时“檃栝”是仅指文体、风格而言的狭义范畴的概念。宋代“檃栝”主要以概括式和撷取式两种方式进行构思,并以音律合之。其是一种集婉曲、实践与雅趣于一体的美,既精义曲隐,又通涉雅俗。第五,简析宋代其它与“隐”有关的关键词,如隐显、意微、隐秀、隐讳等。其中,宋代时,“意微”已经用来指代“隐显”之“隐”;而宋代隐讳,也打破古人常规,有“临文有讳”的现象。宋代细分化的“隐”关键词不仅有其独特的“功用性”特色,并对整个中国文化史有着承上启下之功用。宋代“隐”观念别具一格,这对后世的“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之中,不仅有后人对宋代“隐”之反思,而且宋代“隐”还为后世“隐”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