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规则是学生进入课堂和参与课堂各项活动应遵守的一种规范,是构成课堂管理行为的最常见、最熟悉、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同时也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保障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保障全体学生有效学习的权力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课堂规则的传递则是教师通过各种手段、途径和方式把有关课堂上要求或希望学生遵守的各种行为标准、规范、纪律等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知晓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遵守以及最终内化成学生课堂生活的自觉行为。课堂规则本身及其传递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益,影响着师生和谐健康的发展。当前小学课堂规则常见的传递方式可分为“言语类说教”和“非言语类管教法”。言语类说教主要通过语言的交流与沟通来传递规则,如直接告知、提醒警告、反复说理等方式。非言语类管教法包括书面检讨、罚抄写、罚站或其他体罚方式等。课堂规则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刚性的外在规约与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因而是“有痕”的。同时,通过观察发现现实中教师传递课堂规则的方式显得简单甚至不恰当,且“痕迹”明显。主要表现有:有的教师传递课堂规则的方式比较强硬,过于严厉而专制,甚至有大量不当的体罚方式;而有的教师则过于放任,课堂几近失控。究其原因,前者是受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过于强调教师的威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后者则是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过度的自由就成了放任。教师对于课堂规则的种种不恰当的传递方式导致了课堂上安全感和归属感、爱和信任、快乐和兴趣、自由和权利,以及课堂秩序和有效性等的缺失,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益的低下。课堂规则本身虽然“有痕”,但课堂规则传递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一种“无痕化”的传递。这种“无痕”,就其本质而言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凸显,是理想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柔性管理思想的体现,其标准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理解并内化课堂规则,其具体做法是教师在传递规则时应努力构建快乐、安全、有序、有效的课堂,让学生能比较快乐、自愿地学习和接受规则,并进而逐步自觉内化为一种规则意识。故“课堂规则的人文传递”实际上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于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存在和学习权利、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综合考虑课堂实际环境、学生状况、文本内容、教师本人教学风格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将有关行为标准、规范或教师本人对学生的行为期望等恰当地传达给学生,使之明确并乐于接受的有效方式或途径,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在其中的渗透。因此,实现课堂规则传递的“无痕”化或“人文性”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内在要求,也是每位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的应然追求。对于小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课堂规则传递方式的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在研究的方法论及具体的研究方法上需要进行创新与尝试,因此,在本研究中有别于传统的量的研究方法论与方法,而立足于质的研究方法论,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从“我”的角度,用参与性观察、访谈以及自我的实践,对课堂规则人文传递的实践策略进行探索,从课堂规则的初建、巩固与维持、以及对违规行为的处理三个方面分别提出具体的策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首先,在课堂规则的初建中可采用在游戏中快乐传递规则策略、善用儿歌无痕传递规则策略、通过故事巧妙传递规则策略、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规则策略、树立榜样无声传递规则策略、班级公约明确规则策略等。其次,在课堂规则的巩固与维持中,可采用表扬与赞赏激励策略、眼神与悄悄话善意提醒策略、心理暗示重塑规则意识策略、培养责任意识自觉遵守规则策略、促成小组合作一竞争维护规则策略等。第三,对于课堂违规行为的处理可采用聆听与开导策略、师生协商解决策略、发动全班集体教育策略、必要的干预和惩罚策略、立即处理和延迟策略等。这些策略的探讨对构建新型的课堂生态环境提供了借鉴,并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