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设计是将课程基本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活动的“桥梁”,课程设计水平不仅能反映课程理论研究的成果,更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课程设计的实质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有效选择和重组,其面向未来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并由此展现价值和地位。课程设计价值取向是课程设计运作的灵魂和方向,对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探讨是丰富课程的伦理意蕴,使课程设计走向“应然”的必要课题。正如乔治·A·比彻姆所说:“课程设计的问题,首先是要考虑价值。”课程设计价值取向通过影响课程目标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对整个课程设计活动进行定向和调控,从而影响整个课程活动;通过与课程设计主体个人取向相互影响,使课程设计活动趋于多样化,使课程设计更有内涵。它是在社会需要、知识和学生等外在影响因素和课程设计主体的价值选择等内部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下形成和发展的。20世纪以来西方课程设计价值取向在演变过程中整合化和多元化是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由忽视学生情感、意识等个体发展的社会本位到开始关注完善人格的人本主义,二者在不同时期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两种课程设计价值取向在我国都存在过于偏执的问题。从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末,课程设计价值取向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是社会本位,造成课程设计目标的偏离,对受教育者个体全面发展的压抑。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都有新的突破,但是课程设计价值取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偏执的“人本主义”、“城市中心”和“功利化”等倾向。通过分析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基础教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笔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存在取向过于偏执、本土化取向缺失、课程结构失衡等误区。进而提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应然”趋向:课程目标设计的人文化;课程内容选择上整合国际化和本土化;课程结构上均衡学科课程与综合活动课程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