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环化合物因其灵活多变的结构和独特的生物活性等优点,已经成为新药开发的主要研究方向。以吡唑为母核的医药、农药商品已有很多;1,3,4-噻二唑衍生物在农业上具有杀菌、杀虫、除草、调节植物生长等生物活性,医学上用于生产一些具有抗癌、抗病毒、抗惊厥等功效的药物产品。所以,研究含有这两种结构单元的化合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本文在总结相关文献及本课题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取代羧酸和氨基硫脲为初始原料,经缩合、重氮化、取代等反应合成中间体2-肼基-5-取代-1,3,4-噻二唑(Ⅲ15),将其与不同的取代酮缩合得到中间体N-取代-N′-(5-芳基-1,3,4-噻二唑-2-基)-肼(Ⅳ125),再经Vilsmeier-Haack环化反应得到中间体3-取代-1-(5-芳基-[1,3,4]噻二唑-2-基)-1H-吡唑-4-甲醛(Ⅴ125),最后用高锰酸钾氧化得到目标化合物3-取代-1-(5-芳基-[1,3,4]噻二唑-2-基)-1H-吡唑-4-甲酸(Ⅵ125)。以上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采用溶液结晶法得到一个中间体Ⅴ1的有机单晶。利用IR、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等现代测试手段对所合成的50个中间体及25个目标化合物分别进行了结构表征,确证结构。利用X-ray单晶衍射对获得的有机单晶进行结构测试,并通过直接法和Fourier合成法解析出单晶结构,其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至此也进一步证明了所合成化合物结构的正确性。另外,对所合成的中间体(Ⅴ125)和所有目标化合物(Ⅵ125)进行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采用96孔板法测定其在梯度浓度下对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部分中间体及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中间体Ⅴ10和目标化合物Ⅵ6对供试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且对不同菌株的抑菌活性存在差异。测试结果还显示出,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优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