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第一腕掌关节位于第一掌骨基底和大多角骨之间,为鞍状关节。拇指腕掌关节能做多种灵活的运动,沿横贯第一掌骨基底的冠状轴,可屈30°-50°,伸0°-5°,依纵贯大多角骨的矢状轴,可内收0°-5°,外展35°-40°,此外,尚可做轻微的旋转运动[1]。拇指的功能占全手功能的40%,而第一腕掌关节是拇指稳定与活动的基石,也是手关节中幅度最大的关节,因此第一腕掌关节的功能是手功能里最重要的组成。第一腕掌关节的功能障碍将严重影响手的功能,从而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对于第一腕掌关节炎的治疗主要有早期的保守治疗及进一步的手术治疗,目前尚没有治愈手段[2]。症状出现早期主要以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为主,佐以休息、理疗来缓解疼痛。在药物治疗有禁忌证或疗效差时,应手术治疗,手术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增加第一腕掌关节稳定性、恢复其活动度和加强拇指的捏握力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通过对第一腕掌关节认识的不断提高,相应提出了很多手术方法,总结起来主要有:第一腕掌关节融合术、去神经支配治疗术、韧带重建关节成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各种手术各有利弊。骨关节炎的去神经支配治疗因其手术简单,疼痛缓解明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国内外对膝、髋、腕等关节的去神经支配疗法研究多见,但对第一腕掌关节炎的去神经支配术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第一腕掌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对第一腕掌关节周围神经进行解剖学研究,以期找到适宜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随访我科自2009年至2012年以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18例第一腕掌关节炎病人,其中行第一腕掌关节融合术7例,关节成形术6例,去神经支配术治疗5例,分别将18例,分为去神经支配术组、关节融合术组、关节成形术组,各组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2-43个月,平均17.4个月,随访中分别对各组病例双手握力、拇指捏力、内收距离、对掌距离进行测定,对患手疼痛程度、患手使用情况等进行评定,并应用改良MAYO评分与疗效标准[3]予以综合评价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对取得的握力、捏力、疼痛缓解及活动范围等数据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选用1例新鲜及12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在腕掌侧及桡背侧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解剖并暴露正中神经、桡神经浅支及前臂外侧皮神经,在头戴式手术显微镜下用手术显微器械解剖出到第一腕掌关节的神经分支,用游标卡尺分别对正中神经掌皮支、桡神经浅支及前臂外侧皮神经到第一腕掌关节支的分支数目、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和测量,数据均经统计学处理。结果:1病例随访:不同术后组患者术后随访2-43个月,平均17.4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应用改良MAYO评分与疗效标准综合评定,其中去神经联合关节清理治疗组优2例,良2例,可1例,关节成形组优1例,良4例,可1例,关节融合组优1例,良3例,可2例,差1例;其中疼痛缓解情况各组无明显差异;活动范围的恢复情况关节成形组明显优于关节融合术组及去神支配术组;握力及捏力改善情况关节融合术组及去神经支配术组优于关节成形术组。2解剖结果:桡神经浅支、前臂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及返支均发出关节支支配第一腕掌关节。其中桡神经浅支按照Ikiz和Ucerler分型[4]Ⅰ型10例(76.9%),Ⅱ型2例(15.4%)Ⅲ型1例(7.7%),桡神经发往第一腕掌关节的分支均来自SR2及SR3支及其分支,可发出3-7支(平均4.9支)关节支,涉及范围为桡骨茎突已近(18.88±7.98)mm至桡骨茎突以远(35.72±8.98)mm。前臂外侧皮神经在前臂于桡骨茎突近端(38.24±11.40)mm处分为两支,夹持桡动脉下行,至桡动脉分出深浅支时亦各发出分支,继续随桡动脉深浅支下行,伴随桡动脉深支的分支进入鼻咽窝后,发出1-3支(平均2.4支)细小分支进入腕关节;正中神经掌皮支自桡骨茎突水平以近(47.81±14.71)mm处从正中神经主干桡侧发出,于桡骨茎突以远(8.07±5.10)mm处发出2-3支(平均为2.6支)分支分别发往手掌及桡侧,发往桡侧的分支穿过桡侧腕屈肌腱鞘,发出2-4支(平均3.2支)细小分支到达大多角骨或舟状骨。正中神经返支起自第一掌侧总神经者10例(76.9%),起自正中神经主干者3例(23.1%),正中神经返支自发出后(8.28±1.73)mm即分为2-5支(平均3.4支)中末支进入大鱼际肌,穿大鱼际肌到达大多角骨。对本组实验标本的解剖中,均未发现尺神经有分支发往第一腕掌关节。结论:1第一腕掌关节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于桡神经浅支、前臂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及正中神经返支的关节支,其解剖组成及分布走行较稳定。通过对第一腕掌关节的神经支配的充分的解剖学研究,为去神经支配术治疗第一腕掌关节炎打下良好的解剖学基础。2去神经支配术是治疗第一腕掌关节炎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可明显缓解疼痛,进而改善患手力量,但尚不能改善关节的活动度,可维持原有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