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作为先秦庄子学派的著作总集、道家经典,在我国传统学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因而对《庄子》的研究历来是学术界的热点,并且取得了大批的研究成果。本文就是在这些研究成果之上,结合战国中后期的社会和学术文化形势,从学术文化的视角来考察《庄子》中所蕴涵的思辩(思维和辩说)之风的特质,揭示其思辩之风的学术文化渊源,并进而考察《庄子》思辩与战国其他诸子思辩的不同,突出庄子思辩的独特性,并从传统文化学术的角度加以定位和评说。 第一部分,主要考察和揭示《庄子》所蕴涵的思辩特质。重点从庄子的思辩特点、思辩方式和思辩语言加以论述。首先,从思辩特点看,《庄子》之思辩是以“体道”而达到的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为旨归的,因而其对道的思辩,表现出带有主体精神的超越性和相对性两个特点。其次,从思辩方式看,《庄子》之思辩是以直觉和相对为主要的思辩方式的。直觉即是一种缺乏理智逻辑的内心体悟,重在体道;相对方式则是其从道的高度辩说万物所体现出来的相对特征,并对庄、惠相对方式进行了比较。再次,从思辩语言看,《庄子》的思辩语言表现出形象诗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庄子》思辩具有因循自然、超脱世俗功利,而又有别于纯理论、纯逻辑的独特风致。 第二部分,重点论述和揭示《庄子》思辩之风的学术文化渊源。本文从思辩趋向、思辩方式、思辩语言层面对《庄子》思辩之风追根溯本,从学术文化系统的内在传承来看,富于思辩的《老子》和浪漫奇想的楚文化,直接影响了《庄子》思辩之风的思辩趋向、思辩方式、思辩语言,成为《庄子》思辩之风的学术文化渊源。 第三部分,结合战国中后期尚争好辩的论辩环境,对战国儒、墨等诸子的思辩进行了粗略的考察,剖析了儒、墨思辩之风的特点,重点论述定位了《墨辩》中的思辩——“重实用功利、重思辩逻辑”,带有传统的思辩色彩。并从思辩对象、思辩方式、思辩语言三个方面与《庄子》思辩进行了比较,进一步突出了《庄子》卓然自成一家的思辩个性和迥异的思辩之风。最后,论述了战国三大思潮—理性思潮、人本思潮和名辩思潮对包括《庄子》在内的战国思辩之风的形成所起的推动作用。 简而言之,《庄子》以独特的思辩之风及其思辩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塑造了因循自然、关注个体生命精神自由的学术文化风格,以其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思辩特质促进了传统文化学术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我国传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