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制度对信息网络传播权限制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b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使用制度一直是著作权法中的研究重点和难点。随着数字网络化技术的日益发展变化,著作权法各项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合理使用制度所构建的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也受到了巨大冲击。怎样控制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做到既能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又能丰富社会信息资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各国都在研究探索合理使用制度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平衡,我国学者对此的研究也未曾停止过。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及2006年颁布施行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是我国对网络条件下信息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合理使用制度对信息网络传播权限制问题的全新制度安排,但是现阶段仍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探索。本文主要运用了比较分析法以及历史分析法,对各国理论成果和立法成果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有关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提出了合理使用制度对信息网络传播权限制与衡平的应对之策,即在立法体例上原则和规则相结合,避免法律滞后性。对网络环境下的新情况做出规定,灵活性与具体性相结合,使得合理使用制度更有实践操作性,在限制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同时更具公平性。全文的写作除引言部分从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角度引出了网络环境下需完善合理使用制度对信息网络传播权限制与衡平的议题外,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直接点明合理使用制度对信息网络传播权限制问题研究的原因,即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合理使用制度发生冲突。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方式的专业性冲击着合理使用制度,以合理使用为名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在于著作权客体的非物质性、公开性、可复制性;技术措施专业性,排他性;合理使用制度仍有存续的价值。这些原因使得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环境下与信息网络传播权不相协调。第二部分主要从合理使用制度对信息网络传播权限制的正当性基础入手,探讨合理使用制度对信息网络传播权限制的法哲学基础、宪法学基础和经济学基础。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社会功能、网络条件,合理使用制度对信息网络传播权限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做出分析,据此指出合理使用制度对信息网络传播权限制的正当性。第三、四部分结合国际公约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制度设计比较分析我国目前合理使用制度对信息网络传播权限制衡平的现状和不足:合理使用范围列举式立法,造成合理使用范围的局限性;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追究机制不健全;合理使用制度易流于形式,不具可操作性。第五部分就目前我国现状来说,需要合理使用制度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限制做出原则性规定,应遵循公共利益优先原则、限制衡平原则、最优利用知识资产原则,以适应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应对法律的滞后性;扩大法定许可和强制许可范围来辅助合理使用制度;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采用数字权利管理技术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明确版权授权协议,加强网络内容提供商的责任,以减少纠纷。结语部分再次强调了合理使用制度对信息网络传播权限制衡平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限制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更显公平正义,进而繁荣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其他文献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传递的局限性,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网上用户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商家与厂家将其目光聚集到了互联网。随之产生的电子商务集供、
约瑟夫·J·施瓦布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生物学家.他的教育思想意蕴深远,他的著作深邃难懂,易被人误解.因此有必要对他的作品进行准确的诠释和理解,探讨其精深的内涵.本文就
纳米银和纳米氧化锌由于具有抗菌性和保鲜性等优异性能而被广泛应用到食品包装领域。然而,食品接触用材料中的纳米粒子易迁移至食品中进而产生食品安全隐患。本论文将食品包
数学是人们用来刻画自然规律和描述社会关系的一种有效的工具,主要是研究图形与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数学作为现代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价值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于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小学教师结构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小学教师队伍中男女比例失调;并受到传统社会偏见的影响,
国外学者用"地方发展型政府"解释我国地方政府行为,认为"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是其固有弊病。以苏州市本级及其下辖(区)县市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实践(2008-2016)为例,说明随
近段时间,不少城市试点推行垃圾分类投放,垃圾分类日渐细化,但仍未实现全面覆盖。这几天,一些居民就发出了疑问:“过期药”属于什么垃圾?该如何处理?记者近期探访北京多个小区了解到
报纸
与传统OLS方法相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更能反映各要素间的空间关联性,故采用LISA、Getis-ord G1指数及GWR模型等方法,分析江苏省县域人口城镇化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城市边缘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居民点盲目撤并、劳动力析出与就业空间错位、设施配给与实际需求不符等诸多社会生态问题,研究结合新型城镇化战略,以重构社会生态系统平衡为目标
在冬奥视域下,以首都圈生态涵养区植物零碳景观建设为研究内容,通过对传统的植物景观进行总结,发掘出植物零碳景观的优越性,从而建立首都圈生态涵养区的植物特色群落,为冬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