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多指标决策理论引入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领域中,运用灰色关联-理想解法模型对保定的22个县市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并根据结果对整个保定市进行生态规划。研究结果如下: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生态规划方法的研究。首先对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社会发展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选择23个指标构成县域生态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针对主、客观赋权法的优缺点,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两种方法对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其次,引入多指标决策理论模型(灰色关联-理想解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做聚类分析,根据结果将其分为优、良、中、劣4个等级。最后,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作为生态规划的定量分析依据,并将SWOT分析法运用到生态规划的定性分析中,对保定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发展的方案与途径,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单元,研究其结构、特点、环境适宜性等问题,为各区提供管理对策。运用上述方法对保定市22个县市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生态规划的研究。综合灰色关联度与理想解法得到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将保定市的22个县市分成优、良、中、劣4个等级,其中阜平、涞源、易县、顺平4个县的综合得分最高,他们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水平处于优的位置;唐县、涞水、满城的生态环境质量为良;涿州市、高阳、徐水、定州市、曲阳和蠡县的质量水平为中;雄县、安国市、高碑店市、容城、博野、望都、清苑、安新和定兴这9个县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劣。从评价结果看,保定市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中上等的县市占总数的31.4%,而处于中下等的占68.6%,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在对其进行生态规划时,将整个保定地区分为4个功能区:中低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水源供给水土保持区、平原生态经济发展及污染治理区、东南部平原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及污染治理区。根据各个区域的结构和特点,为各区提出了适宜的发展方向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