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乡差距扩大。这种经济现象看上去既偏离于某些现代经济学的理论预言——城乡差距拉大的问题通常存在于国家工业化的初期,也不符合中国政府发展经济追求的既定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经济学理论角度讲,城乡统筹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因此,本文将结合中国二十多年农村发展改革的具体实践,在发展经济学的主体框架下,探讨解决这一重要问题的可能答案。 1、结合一般均衡理论和经济增长的标准模型,构建一个新的城乡统筹全局均衡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这种普适的理论,我们将推广和发展劳动力投入的边际剩余(边际产品减去制度工资)概念,并把它形象地应用到工农业两部门存在劳动力转移时的总社会生产极大化的均衡分析中去。我们证明,存在两部门边际剩余均不为零的一般均衡条件。它代表了社会总生产最优、但各部门并非最优的经济状态。这些理解,可以看成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应用和推广索罗模型,分析各种政策选择的后果,进一步支持我们提出的全局统一协调发展的模型。 2、应用“科斯定理”,比较系统地研究一般非劳动力因素作为典型的“外在性问题”对城乡统筹全局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是在城乡统筹全局均衡理论的框架下,比较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一般非劳动力因素的影响。在我们的研究中,非劳动因素的影响被自然地理解为农业部门或城市工业部门发展中产生的“外在性”问题。 3、应用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体现的“现代重农学说”,解释中国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现实问题。我们应用索罗经济增长理论去刻画舒尔茨的“低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经济特征,通过把舒尔茨理论的模型化,阐述农业技术进步和一些相关的制度安排的重要意义。然后从索罗经济增长模型看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在改造中国落后农业中的作用,强调城乡统筹发展中的诱致性制度安排。 4、在对社会历史条件的严格界定的前提下,我们应用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的思想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经济整体增长过程的城乡社会公平问题。通过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及政策启示的现代解读(如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把剩余价值理论的模型化,阐述再生产与工人相对贫困现象),我们找到了分析中国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农民收入相对减少的特定视角。借此,我们提出社会整体公平的概念,分析了城乡统筹中的社会公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