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费斯克的受众研究致力于从大众文化层面,建构起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费斯克的媒介文化理论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研究中具有典型性的模式,而其受众理论“游牧式主体”却遭到忽视,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对比分析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发现在费斯克“游牧式主体”受众理论在当地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特别是针对目前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而言。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和对比的分析的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费斯克“游牧式主体”理论进行论述:第一章,“游牧式主体”的理论来源和界定。第二章,“游牧式主体”的理论构成:1、社会主体性是构成受众“游牧式主体”多重社会从属关系的前提和基础;2、话语主体是“游牧式主体”理论的核心;3、心理主体是“游牧式主体”发展的关键。第三章,“游牧式主体”理论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对比分析。内容包含选择“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对比对象的缘由;两种理论在认知途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的异同;最后则是理论对比的结论,“游牧式主体”理论与“使用与满足”理论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差异,从理论研究上而言,费斯克受众理论是对卡茨理论的一次补充和创新。第四章,中国网络传播的“游牧式主体”特征。以“网络红人”为案例,试图运用费斯克“游牧式主体,从网红的变迁、爆红的原因,体现的受众主体性,还原费斯克理论在实际传播活动中的适用性和现实价值。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对费斯克主体性受众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进行对比与分析,以弥补当下尚不完整的有关约翰·费斯克受众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等。创新点在于分析“网红传播”中“游牧式主体”特征,发现其理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传播环境中的理论应用意义,试图为研究中国特殊传播现象找出新的理论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