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城镇滨河风光带是连接城镇陆域与水域的特殊建设用地,也是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由于城市建设的扩张,小城镇的盲目开发,导致滨水区的生态效益逐渐降低,在开发形式上千篇一律,缺乏场所识别性。通过国内外对小城镇滨水景观的案例研究可以发现,小城镇滨水景观设计研究中主要注重形式的表现,忽视了场所精神的表达。因此,通过小城镇滨水空间研究场所精神的表达,对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景观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小城镇滨河风光带景观设计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多种方法,分析总结了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滨河风光带的演变规律、滨水景观设计的设计形式、内容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提出了小城镇滨河风光带场所精神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并结合浏阳市永安镇捞刀河滨河风光带景观设计,以实践论证小城镇滨河风光带场所精神表达的可行性。论文对具有场所精神的小城镇滨河风光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相关理论及国家政策总结了当前小城镇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内外对小城镇滨河风光带景观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状况,发现目前小城镇滨水区在景观设计上千篇一律,缺乏城市特色,且前人对小城镇滨水景观的研究重点主要在形式和功能上,忽略了对场所精神的研究,因而缺少指导性的理论成果。为使小城镇景观资源能科学的利用,以更好的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生态平衡,本文基于场所精神理论对小城镇滨河风光带景观设计展开研究,希望能在今后的小城镇滨水景观设计的精神表达中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2)结合现场调研和资料分析等方法,总结了目前小城镇滨河风光带景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大部分小城镇滨河景观在设计时未能将场所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精神融入其中,使场所缺少识别性。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滨水景观案例的研究分析,总结了小城镇滨水景观设计应结合历史文化底蕴、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要求,以突出小城镇独有的滨水景观特色。根据小城镇滨河风光带景观的设计形式、方法及原则,依托场所精神理论,提出指导场所精神设计的两大原则,即“乡愁”与“回忆”。(3)根据场所精神理论指导对浏阳市永安镇捞刀河滨河风光带进行案例实践。在小城镇滨河风光带景观设计策略指导下,从景观、生态、经济等方面对永安镇捞刀河进行分析与评价,针对永安镇捞刀河滨河风光带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捞刀河滨河风光带景观总体布局及景观规划,并有效论证了基于场所精神的小城镇滨河风光带景观设计的可行性。通过构建具有“归属感”的场所,提高场所识别性,形成小城镇具有标志性的景观场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水环境。综上所述,在小城镇滨水景观设计中应该保留城市滨水开发建设中的生态设计、驳岸设计及亲水设计,将小城镇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背景从知觉、情感和行动三个方面融入设计中,构建具有“乡愁”与“回忆”的精神理论,营造一个能使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滨水环境。这一策略应用于浏阳市永安镇捞刀河滨河风光带景观设计实践,具有可行性,期望能够为今后基于场所精神的小城镇滨水景观设计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