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着重研究浅色黄姑鱼(Nibea coibor)、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千年笛鲷(Lutjanus sebae)、巨石斑鱼(Epinephelus tauvina)、平鲷(Rhabdosargussarba)等五种南海海洋鱼类的染色体核型,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卵形鲳鲹不同的显带技术。通过对其中期染色体的研究,得到了各自的中期染色体分裂相图和相应的核型公式。这五种鱼类都属于鲈形目,其肉富含胶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养殖前景都很好。其中浅色黄姑鱼的鳔是名贵的中药补品,千年笛鲷同时也是常见的观赏鱼类,平鲷是港养和网箱养殖的优质鱼类,巨石斑鱼和卵形鲳鲹更是各大酒楼必备的优质食用鱼。但迄今为止未见有国内外文献对其染色体核型的研究的公开报道。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为海洋鱼类的种质资源补充基础资料,也为海洋鱼类遗传育种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染色体制片方法加以改进,简化了实验程序,缩短了实验周期。采用加入PHA、秋水仙素进行体外培养肾细胞,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染色体进行Giemsa染色等系列研究。成功地得出了这几种鱼的染色体核型公式,并排出了染色体核型图谱:浅色黄姑鱼2n=48,2n=48t,NF=48;卵形鲳鲹2n=48,2n=8m+40t,NF=56;千年笛鲷2n=48,2n=2sm+46t,NF=50;巨石斑鱼2n=48,2n=48t,NF=48;平鲷2n=48,2n=4m+44t,NF=52另外,我们还就卵形鲳鲹的Ag-NOR带、C-带、G-带、R-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获得了卵形鲳鲹的Ag-NOR带、C-带、G-带、R-带的中期染色体分裂相图谱,并进行了核型分析。图谱显示:Ag-NOR带出现的位置多数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端并且数目多为2个;只有部分染色体着丝粒区呈C-带阳性,部分染色体的两端或一端呈C-带阳性,2对左右的染色体在臂间呈C-带阳性;G-带显带中部分染色体臂上有1-3条深带;R-显带中少数染色体臂上的居间区和染色体的末端呈现R-阳性带,着色深,大部分染色体的着丝粒区都呈现R-阴性带,着色浅。本论文对这五种海水鱼进行染色体的研究,不仅得到了清晰可数的中期染色体分裂相图,而且还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核型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对卵形鲳鲹进行了初步的带型分析,发现以染色体带纹为标记,可以更准确的识别染色体,确定同源染色体,使对卵形鲳鲹的核型分析标准化。这些基础研究不但为卵形鲳鲹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而且也为对其他海水鱼进行带型分析提供了方法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