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宜的海气温差是影响海雾生成的重要热力学指标。本文选取华南沿海21个站点1967-2015年共48 a的雾日数资料,结合ERA-Interim资料,使用合成分析法研究了华南沿海海雾的气候特征,使用ERA-Interim、ICOADS两种资料,对1979-2013年共35 a的南海海气温差空间场分布进行了比对分析,使用经验正交分解、小波分析法讨论了南海海气温差场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结论是:(1)冬春季,华南沿海海雾频发,累年各月海雾日数分布呈粤西高于粤中、粤东(5月除外,该月呈粤东高于粤西、粤中的分布特征),粤西冬季海雾多于春季,粤中、粤东春季海雾多于冬季,雷州、湛江2站相对其他站点成雾较多。冬末春初(1-4月),标准化累年海雾日数分布呈3月>2月>1月,粤东还具有3月>4月>2月的分布特征。夏秋季,华南沿海海雾少发(遂溪站除外,夏秋季该站相对其他站点成雾较多,且秋季也为雾季)。1980s末或1990s初期至中期,华南沿海大部分站点经历了年累积海雾日数由多向少的转折,此后海雾日数不断下降并持续至今,然而,湛江、吴川、上川3站自21世纪初起,海雾日数又呈逐渐上升趋势。(2)华南沿海各海域为海雾日数偏多年时,华南海岸线临近海域SST较气候态偏暖,低层气温较气候态偏冷,引起海气温差较气候态偏低0-1℃,海气温差较小,易于海雾生成和维持。粤西相对湿度自低层至中低层为正距平,湿层深厚,水汽充足,有利于该海域海雾生成;粤中、粤东相对湿度在低层为正距平,中低层转为负距平,湿层浅薄,低层有利的水汽条件易于该海域形成海雾,中低层水汽不足对雾日数多寡构成制约。粤西水汽通量自低层至中低层以偏南向输送为主,量值较大,易于热带海洋上暖湿气流向粤西乃至整个华南沿海输送,有利于该海域海雾维持;粤中水汽通量自低层至中低层以偏南向输送为主,量值几乎为0,虽有利于该海域海雾维持,但对于增多雾日数贡献不明显;粤东水汽通量自低层至中低层以偏南向输送为主,量值相对粤西偏小,虽有利于该海域海雾维持,雾日数易受影响而小于粤西。(3)ERA-Interim、ICOADS两种资料均可反映南海海气温差场的整体分布,在相同区域内,ERA-Interim的海气温差场较ICOADS的数值偏低。在描述南海近岸海域海气温差场特征时,ICOADS的区域特征较ERA-Interim的更突出。(4)南海海气温差场,春夏季北部为正,南部为负,4、5月达到峰值;秋冬季北部为负,南部为正,11月达到峰值。夏季北部湾以南与南海大部海气温差场呈跷跷板式变化,1995、1998、2010年达到峰值;秋季南海海域存在两个明显的海气温差高值区,主高值区位于南海中南部,次高值区位于台湾岛东南部,1998、2010年达到峰值。各季节南海海气温差准3 a震荡周期显著,春季准5 a震荡周期显著。冬春季海气温差与Ni?o3.4指数呈负相关,夏秋季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