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Ⅰ部分创伤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分析创伤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及发生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创伤骨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89例,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骨折情况,手术情况及相关化验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文纳入589例患者中发生DVT 93例,下肢血栓发生率为1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体重指数(BMI)≥25 kg/m2、有吸烟史、缺乏锻炼、既往有高血压病患者、术中大量输血、手术持续时间>2小时及全身麻醉患者DVT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不同骨折部位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不同。多发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高于单处骨折患者。血栓患者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较非血栓患者明显增高。患者创伤后血栓高发时间为伤后1-3天及术后1天,且以下肢肌间静脉血栓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大血栓发生率增加。结论:DVT在创伤骨折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DVT的发生与患者一般情况、创伤部位、手术因素及实验室指标等相关,临床医生需提高警惕,尽早采取预防措施。第Ⅱ部分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时间分布及D-二聚体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时间规律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2月156例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天、术前1天、术后1、3、5、7、14天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同时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并记录检查,伤后3天加测下肢静脉彩超。依据住院期间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结果:本组22例患者发生DVT其中术前发生下肢静脉血栓9例(5.77%),术后新发生13例(8.33%)血栓,血栓发生率为14.2%,其中周围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0.90%(17/156),中央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56%(4/156),混合型静脉血栓0.64%(1/156)。(1)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受伤后1-3天及术后第1天。(2)血栓组与非血栓组D-二聚体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989,P=0.048<0.05);血栓组D-二聚体值较非血栓组值较高,不同时间点两组比较可见术后3天以后两组D-二聚体差值有统计学意义。(3)D-二聚体值受到时间变化影响(F=104.22,P<0.01),血栓组D-二聚体变化为伤后第1天4.18±3.16μg/ml、术前1天3.31±2.53μg/ml、术后1天5.91±3.77μg/ml、术后3天4.49±2.58μg/ml、术后5天5.49±2.93μg/ml、术后7天4.91±3.32μg/ml、术后14天3.55±2.23μg/ml;非血栓组D-二聚体变化为伤后第1天3.94±2.90μg/ml、术前1天2.71±2.39μg/ml、术后1天4.68±3.37μg/ml、术后3天2.98±2.03μg/m l、术后5天3.82±2.70μg/ml、术后7天3.45±2.66μg/ml、术后14天2.12±1.61μg/ml,峰值出现在术后第1天。(4)通过ROC曲线分析不同时间点D-二聚体值的曲线下面积,伤后14天ROC曲线下面积介于0.7-0.9之间,可认为诊断的准确度为中等,通过ROC确定诊断最佳诊断界值为2.61μg/ml,灵敏度68.2%,特异度78.9%。结论:1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栓发生率较高,好发部位为下肢肌间静脉,血栓高发时间为伤后1-3天及术后1天。2 D-二聚体峰值在术后1天,与血栓发生时间第二峰值相同。3创伤后D-二聚体动态监测对下肢静脉血栓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术后14天准确度达到中等,以2.61μg/ml,作为临界值较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