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清初时杜诏、杜庭珠于康熙42年(1703)、43年(1704)编成并刊刻的一部唐诗选本《中晚唐诗叩弹集》,该书正集十二卷,选37位中晚唐诗人的诗1594首,续集三卷,补选76位中晚唐五代诗人的诗作265首,全书共选中晚唐五代113名诗人的诗1859首。本论文通过对此唐诗选本的综合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该书产生的时代原因有两个:一、康熙皇帝对唐诗的情有独钟使得唐宋诗之争中的宗唐派获得了特别的强势,这为该书的产生提供了精神引导。二、明代人对初盛唐诗的过度重视和对中晚唐诗的过度轻视使得明末清初的学者们纷纷抨击明代“诗必盛唐”之说的流弊,并掀起了重视中晚唐诗的热潮,这为该书的产生营造了舆论支持。该书产生的直接原因有三个:一、作为该书编者之一杜诏的两位老师,严绳孙和顾贞观“独抒性灵”的论诗主张给杜诏以深刻的影响,这为该书的选编原则输送了思想养料。二、杜诏在气质性情上的真挚醇厚和诗学追求上的“专主性灵”使得他更注重具有“才调风情”的诗歌,并把中晚唐诗作为选诗范围,这是杜诏、杜庭珠编选此书最内在的原因。三、严绳孙、顾贞观丰富的藏书和杜诏、杜庭珠充饶的家财使得该书的产生不仅可能,而且很快,这为该书的产生准备了成熟的物质条件。《中晚唐诗叩弹集》的编选动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因为高棅《唐诗品汇》选诗时重“初盛唐”而轻“中晚唐”,选“中晚唐诗”时又重“贞元以前”而轻“元和以后”,为了弥补高棅之书的缺陷,杜诏、杜庭珠此书专选“中晚唐诗”。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棅选诗时基于初盛唐诗基本一致的时代风貌而着重于诗格的“浑厚含蓄”,而中晚唐诗体现了更为鲜明的个人特色,故杜诏、杜庭珠选诗时只能着重于诗味的“才调风情”。《中晚唐诗叩弹集》的收录原则主要来自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题材上侧重于收录具有“才调风情”的诗歌,而对诗歌的体裁不甚在意,这是该书诗学思想的必然要求;另一个角度是在体裁上侧重于近体尤其是七言近体,但对诗歌的题材尽量兼顾。这是晚唐诗歌实情的客观限制。《中晚唐诗叩弹集》的选诗情况有三个内容需要交代。首先,就诗人的选择而言,该书选诗最多的十个诗人依次是: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王建、李贺、杜牧、韩偓、许浑、张籍、张祜。其中白居易、王建、张籍、李贺四人为中唐诗人,其余六人为晚唐诗人。这表明,晚唐诗人比中唐诗人更喜欢写具有才调风情的诗歌。其次,就体裁的选择而言,入选的近体诗压倒性的比重(超过了70%)表明了最能表现“才调风情”的三大体裁是七律、五律、七绝,其比例是3:2:2。最后,就题材的分布而言,爱情诗和咏史怀古诗入选最多,这表明最能表现才调风情的题材有两个:一是谈情说爱,二是咏史怀古。《中晚唐诗叩弹集》的主要成就有四个:第一,从众多的中晚唐诗作品中体会到了中晚唐诗完全不同于“浑厚含蓄”的初盛唐诗的主体品格是“才调风情”,这对认识中晚唐诗人诗作相当鲜明的个人特色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研究角度。第二,该书表明七律、五律、七绝是最能表现才调风情的三种题材,而且这三种体裁表现才调风情的能力相差不大(因为这三种体裁入选诗作的比例是3:2:2)。第三,该书表明了爱情诗和咏史怀古诗在表现才调风情时突出的作用和地位。第四,作为收诗数量之多仅次于明高棅《唐诗品汇》的唐诗选本,该书不仅收诗很多,而且所收皆中晚唐诗,这就弥补了明高棅《唐诗品汇》选诗过于轻视中晚唐诗的缺陷。《中晚唐诗叩弹集》的缺陷和失误相当多,主要如下:一,选诗标准的含义是模糊的。二,选诗范围(即“中晚唐诗”的起始年代)是模糊的。三、《例言》的陈述是自相矛盾的。四、选本的实际与《例言》制定的规矩不相符合。五,诗人和诗作的前后排列,皆相当混乱。结论:杜诏、杜庭珠选编的《中晚唐诗叩弹集》是一个有眼光、有思想、有成就、有价值的唐诗选本。在某种意义上,《中晚唐诗叩弹集》(十五卷)是明高棅《唐诗品汇》(九十卷)的续编,这两个选本相结合,才能组成一本完整的、能够比较合理地反映整个唐诗全貌的唐诗选本。但是,《中晚唐诗叩弹集》是一本急就章似的草创之作,缺陷和失误相当多,亟待后人的研究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