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长春市公园绿地、广场绿地、道路绿地及吉林农业大学校园内常见的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环境温度、湿度、绿地投影系数、树木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光照强度等指标,研究分析了绿地面积、密度、树冠质地及园林树木树冠不同部位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量、增湿降温量、光照强度和叶面积的变化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9种园林树木树冠不同部位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量、增湿降温量、光照强度和叶面积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9个树种不同部位的固碳释氧量、增湿降温量和光照强度均由树冠A层向树冠中心顺次降低,其平均值接近B层或B和C层之间。叶面积以B层最大占51.47%,其次是C层占29.88%,A和D层仅占全株叶面积的6.06%和11.01%;用A、B、C和D层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量计算全株的固碳释氧量,分别是全株的1.53~2.37、1.04~1.32、0.6~0.96和0.25~0.53倍;用A、B、C和D层单位叶面积增湿降温量计算全株的增湿降温量,分别是全株的0.60~1.72、1.00~1.31、0.55~1.07和0.48~0.86倍。因此,在对园林树木的固碳释氧与增湿降温生态效益进行评价时,建议取树冠外1/3层中点或偏内的叶片进行测定更为合理,与目前常用的叶片取样部位不同。(2)通过研究公园绿地、校园绿地、广场绿地与其增湿降温效益的关系,分析面积因素和密度因素对降温率与增湿率的影响,得到结论:公园绿地在夏季8月份时对周围环境的温湿度影响最大,并且公园内部的水域有助于增加空气湿度。植物群落的增湿降温效益与绿地面积之间正相关,与绿地密度之间同为正相关。即随着绿地面积增加,绿地内部植物调节温湿度的效益明显,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较稳定,并且绿地周围环境的增湿降温效益提高;在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及风速的情况下,随着绿地密度变大,环境的温度降低,湿度升高,植物降温率增湿率均上升。(3)树冠质地通过影响树冠透光率而使树木的生态效益发生变化。但是在评价树木生态效益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树冠质地,还要考虑绿量的分布及冠幅与株间距的关系。因此,疏松的树冠质地和较均匀的绿量分布,通过提高单位叶面积的光合速率来提高树木发挥的固碳释氧生态效益;紧密的树冠质地和略小于冠幅的株间距,通过增加树冠遮荫效果和提高光能利用率来提高树木产生的增湿降温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