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收集临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阐释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医证型与西医RomeⅢ分型之间内在规律,及不同发病诱因在本病中医证型与西医分型中的内在影响因素,以期为探寻FD的中西医结合辨治规律提供依据,使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更系统化、规范化。方法:首先根据2006年世界胃肠病大会确立的RomeⅢ诊断标准收集FD患者,并分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 randialdistress syndrome, 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两类西医亚型;中医辨证根据国家2002年出版发行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辩证,分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寒热错杂证、饮食停滞证五型。同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发病诱因的问卷调查(包括情志改变、饮食失常、劳倦过度、气候改变及无明显诱因五大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对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中以脾胃湿热为主,总共66例(占36.1%),其次为肝胃不和56例(占30.6%),其他三个证型较少,依次为脾胃虚弱31例(占17%)、饮食停滞21例(占11.4%),寒热错杂9例(4.9%)。2.西医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者88例(占48%)、上腹痛综合征(EPS)者95例(52%),二者在中医证型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5),PDS以肝胃不和证为主,总共32例,其次为脾胃湿热证,总共21例。EPS以脾胃湿热证为主,总共45例,其次为肝胃不和,总共24例。3.对不同诱因在FD的总体分布分析,示诱发病因中以饮食失常为主,总共115例(占62.8%),其次为情志改变102例(占56%),劳倦过度35例(占19.1%),气候改变28例(占15.3%),无明显诱因22例(占12%)。4.中医证型与各诱因之间的总体分布统计分析示:情志改变诱因在肝胃不和和脾胃湿热组较脾胃虚弱、饮食停滞组常见;饮食失常诱因中脾胃湿热较肝胃不和、脾胃虚弱、饮食停滞组多见。劳倦过度诱因中,脾胃虚弱组较肝胃不和、脾胃湿热多见。以上各组比较P均<0.05,统计学有意义。其余各组比较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无明显差异。5.PDS在诱因分布上依次为情志改变59例(67%),饮食失常49例(55.6%),劳倦过度20例(22.7%),无明显诱因10例(11.4%),气候改变5例(5.6%);EPS在诱因分布上依次为饮食失常66例(69.5%),情志改变43例(45.3%),气候改变23例(24.2%),劳倦过度15例,无明显诱因11例(占11.6%)。对饮食失常和情志改变这两个主要诱因,分别进行两西医分型的两两比较,示:PDS较EPS患者更易于由情志改变而诱发,P=0.003<0.05,有统计学意义。而饮食失常在两分型上,P=0.054>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饮食失常在诱发发病上没有区别,可诱发PDS也可诱发EPS。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特征,以脾胃湿热和肝胃不和为主。而在西医分型中,PDS以肝胃不和证为主,其次为脾胃湿热;EPS以脾胃湿热为主,其次是肝胃不和。二者在中医证型上存在差异。总体发病诱因上饮食失常和情志改变为常见。中医证型中,肝胃不和以情志改变为主,脾胃湿热以饮食失常关系密切,其次为情志改变诱发。脾胃虚弱以劳倦过度为诱发多见。在西医分型中,PDS多由情志改变诱发,其次为饮食失常、劳倦过度。EPS多由饮食失常诱发,其次为情志改变、气候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