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的清教研究从清教移民登上新大陆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而主流美国文学也起源于清教移民领袖们的叙史作品和布道辞。如果说叙史作品记录的只是包含移民宗教生活在内的日常活动的话,那么,布道辞则鲜明地反映了早期移民对美国清教甚至美国宗教的道德形上思想的建构过程。显然,美国清教和美国文学从移民伊始就已经结下不解之缘,甚至可以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来描述清教和美国文学的关系。正因为此,迄今为止最为成熟与完备的美国文学史巨著——《剑桥美国文学史》——才会设专栏研究“新英格兰清教文学”,专门讨论早期清教移民的美国文学作品。本文正是围绕清教伦理和美国文学的关联和互动这个主题,通过对美国文学史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梳理,凝练并提取美国文学史中的清教伦理思想,试图全景式勾勒美国清教伦理的运动轨迹和嬗变规律;另一方面,也算作是用清教伦理的视角来反观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主题,力图在众多的西方文艺理论视角之外,尝试着为美国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为新教的清教即便是在诞生之初也并不完全等同于加尔文主义。移民们从英国把它带到美国后,更是不断地对清教进行改装和扩散。综合研究加尔文主义思想、韦伯等学者的新教伦理研究成果以及当代最著名的清教研究者派瑞·米勒的研究成果之后,本文从动态过程把清教伦理分为预定论、禁欲主义、天职观念和契约观念四个组成部分。 预定论是清教伦理中的道德形上学层面,它包含着虔信、原罪、恩典和救赎等最核心的清教教义和信条。梳理美国文学史中的“虔信”主题后不难发现:每当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将要吞没信仰的时候,总会有一批思想家或者文学家力挽狂澜,重新把人们关注的焦点拖拽到神圣的信仰上来,但是,每次努力也都伴随着无可奈何的修正和调和,清教教义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自我否定力量必然将清教信仰一步步推向世俗的境地。作为美国文学主题的“原罪”意识如同“虔信”思想一样经历了从神坛走向世俗的过程。而从内容上看,救赎论具备的罪人无法自救、上帝拣选罪人、有限的救赎、白白的恩典等特点显示,救赎的逻辑起点又恰好是原罪。救赎始终是围绕人的地位和人的生存展开的。纵观美国文学中救赎主题的变迁规律,可以看出,随着清教伦理的世俗化进程,人的地位随着救赎主题的流变而不断地提升,自然,当人的地位被极端尊崇之后,必然带来人类中心主义和信仰的缺失。 禁欲主义和天职观念是清教伦理的世俗精神和工作伦理层面。富兰克林时代的企业家们在自利的同时,可以不去损害他人的谋利行为,自觉地维护经济和社会制度的稳定。19世纪末,德莱赛笔下柯帕乌式的企业家已经完全丧失了他们的古典韵味,享乐主义观念彻底粉碎了道德伦理基础。进入21世纪,弗兰岑则描述了被消费文化奴役的众生相。尽管我们不能把弗兰岑的描述看做是禁欲主义的回归,但至少可以相信,禁欲主义所包含的宗教内容已经潜移默化为一种生活伦理,潜在地影响着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清教天职观念认为:能否获得上帝的恩典和救赎不能通过圣礼和忏悔来确认,唯有劳作而非悠闲享乐方可增益上帝的荣耀。殖民地时期,职业观关注的终极目的是上帝。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和发展,人们开始把目光转移到获取财富并消费财富上,加尔文式的工作伦理和财富观念隐退。这一阶段,职业观关注的终极目的是个人的生存。20世纪后半叶至今,美国文学作品中倡导“拼命赚钱、拼命省钱、拼命捐钱”的职业观和财富观,这一阶段,职业观关注的终极目的是社会,也即个人和邻人的正义关系。 契约观念是清教徒移民对清教伦理做出的改装的集中体现。“清教思想研究之父”派瑞·米勒在《新英格兰精神》一书中指出,契约观念是清教思想的核心。米勒认为,“教会契约”和“社会契约”在殖民地时期是广泛存在的,这两种契约思想还分别为教会的管理模式和世俗政府的构建模式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殖民地时期,世俗社会中任何有约束力的东西都被提升到宗教信仰的高度,遵守根据自愿原则签署的誓约同样被看作一种宗教行为,誓约都是以上帝的名义签署,当然便被人为地赋予了“受上帝守护”的神圣色彩。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个人权力受到团体权威的侵犯时,个人必然以团体权威违反契约精神为由去打破契约规定的义务。这样,契约由最初对上帝的关照就开始转向对个人的关照。个人权力被放大之后,人们首先要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物质财富,对个人财富的无止境追求必然带来契约精神的整体失效,使社会陷于道德失范的境地。这时,人们又会反思并转向关注整个社会生态,呼唤传统价值的回归。美国的契约神学中所包含的契约观念同样走过了从关注上帝到关注个人再到关注整个社会的运行轨迹。 从美国文学史中的清教主题看,清教世俗化的过程就是由“精神信仰”逐步走向“世俗伦理”的过程。清教的世俗化进程并不是直线运行的趋势,每一次世俗化之后都会招致一次宗教的“大觉醒”运动或者宗教复兴运动,因而世俗化过程总伴随着信仰的反弹。从时间间隔看,每过半个世纪左右,美国人就会渴望传统宗教信仰的回归。考察美国文学和清教伦理的相互关系不仅仅有助于厘清清教伦理的流变规律,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可以预判美国清教奋兴和复归的趋势,并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