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在支持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的金融改革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收缩,农村信用社几乎已经成为基层农村金融市场唯一正规的金融机构。因此它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以至于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是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有力举措。我国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史。1978年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开启了农村金融的改革大门。回顾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进程是一致的。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报告》,决定全面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提出要恢复农村信用社在组织上的群众性,在管理上的民主性和在经营上的灵活性。199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按合作制原则重新规范农村信用社”、“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性质”、“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合作性金融组织。200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认为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农村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三农发展而服务的社区性金融机构。指出农村信用社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分类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建立与各地经济发展、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组合形式和运行机制。归纳起来,试点方案想要达到的目标有四方面:一是完善股权结构、健全法人治理,也就是说要实现多样化的股权结构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位相制衡的治理结构;二是要实现激励和约束相统一的经营机制,进而实现自身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即便是股份制改革,其涉农资金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四是要强化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责任。尽管试点通知指出要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合作制等多种产权模式,但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大多数地方对农村信用社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截至2012年6月,全国已存在65家农村商业银行1。虽然股份制改革可以迅速改善信用社治理结构,达到自身的商业可持续性,但这是否与当前我国农村的小农经济特征相符?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革能否实现支农的目标?如果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那么农村信用社未来的改革方向又在哪里?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至今已经实施了9年多的时间,改革的成效已逐步显现,而社会各界也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成效进行了多维度的评价,但是目前学者们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评价只是从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而没有建立一套统一的指标体系来整体评价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效果,因而无法客观地衡量改革对农村信用社绩效的影响程度。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中较为特殊的机构,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评价标准难以确定;二是研究改革前后变化所要使用的面板数据通常较难获得。因此,如果能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全面地评价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整体效果,对优化资产质量、增强有效监管和支持“三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上述背景,运用重点案例分析的方式研究了西部某欠发达省份A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绩效。首先,本文通过梳理相关学者的研究及其观点,并依据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建立了一个以四大类指标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以A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与法人治理、风险管理水平、盈利能力以及支农服务这四个方面来综合评价A农村商业银行自2011年股份制改革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业绩。其中,股权结构与法人治理采用如下几个指标来进行评价:资格股股本金额、投资股股本金额、自然人股东人数及其持股数额、法人股东人数及其持股数额、“三会一层”结构是否健全、是否真正执行治理流程;风险管理水平采用了如下几个指标来进行评价: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备付金比率、存贷比率、客户投诉次数及法律诉讼次数;盈利能力采用了如下几个指标来进行评价:营业收入及其增长率、净利润、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人均净利润;支农服务采用了如下几个指标来进行评价:农户贷款额及其占比、农村企业贷款额及其占比、支农贷款占比、农户平均贷款量、贷款额前十位的对象。其次本文运用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重点研究了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后其盈利性目标与支农性目标相冲突的原因,并就出现这一现象的其他原因也进行了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农村信用社与农户、农业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农村信用社出于安全性考虑,倾向于“非农”贷款;三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农民进城打工,因而农户的金融需求降低。在本文的结尾部分,对此次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相较于其他商业银行而言,农村信用社的员工素质较低;二是业务创新能力不足,金融业务较少;三是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完善、风险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农村信用社出现“脱农化”倾向。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农村金融服务;二是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提高风险管理与经营管理的能力;三是建立对风险的预防机制和补偿机制,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四是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对“服务三农”加大政策扶持。具体而言,本文的框架如下:第一章:导论。该章主要介绍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的逻辑框架,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数据来源,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该章首先整理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对本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所使用的方法,其次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本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所研究的视角,最后对文献进行总结。第三章: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该章主要介绍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改革之路。第四章: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绩效的实证分析——以A农村商业银行为例。该章作为本文的核心,试图通过重点案例分析的方式对A农村商业银行进行深入剖析,以探究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是否取得成效。首先介绍了A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动因、过程以及现状,其次从股权结构与法人治理、风险管理水平、盈利能力、支农服务四方面分别评价了股份制改革对其的影响,最后就A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绩效进行总体评价。第五章:盈利性目标与支农性目标——冲突还是兼容?该章主要运用了罗伯特·吉本斯(1999)提出的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后盈利性目标与支农性目标相冲突的一个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出现这一现象的其他原因也进行了探究。第六章: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该章主要指出了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后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政策建议。与相关研究相比,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有所贡献:(1)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标,从股权结构与法人治理、风险管理水平、盈利能力、支农服务四方面全面评价了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绩效。由于A农村商业银行于2011年底才成立,运行不到两年,目前缺乏对该行股份制改革评价的研究。已有的文献仅仅是对2003-2008年间各家农村信用社(A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绩效的评价。(2)运用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之后盈利性目标与支农性目标相冲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在以下地方可能存在不足之处:(1)由于A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运行不到两年,时间较短,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可能还未充分体现。(2)A农村商业银行绩效的变化可能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股份制改革仅仅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之一。而本研究在衡量股份制改革对农村信用社的绩效影响中,也仅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实际上应该有很多层面的因素。(3)由于财务数据搜集困难,无法通过计量模型对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绩效进行量化分析,只能采用案例分析与理论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希望本文的相关问题的提出和对应的解决方法能够为A农村商业银行更好更快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