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于2016-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进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追氮量为调控因素,研究追氮量对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供试材料为强筋品种藁优2018、师栾02-1,中筋品种中麦8号、中麦175,弱筋品种为扬麦22和扬麦15。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在拔节期追施75~135 kg·hm-2氮肥范围内,各品种小麦株高总体上表现为随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以追氮量135 kg·hm-2最高;穗长和结实小穗数也显著增加,以追氮量135kg·hm-2处理最高;不孕小穗数显著减少,以追氮量135kg·hm-2最少;各品种的群体茎蘖总数整体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适量增施氮肥可以增加拔节后群体总茎数,减少无效分蘖,改善群体质量,以追氮量135kg·hm-2最优。追氮量对群体总茎数的影响因品种不同也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强筋小麦受影响最明显,其次为中筋小麦,弱筋小麦受影响最小;拔节期增加追氮量可减缓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速度,追氮量为135 kg·hm-2处理效果最显著,各筋型表现为强筋小麦(24%)<中筋小麦(26%)<弱筋小麦(48%)。(2)不同筋型小麦品种及主要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存在显著差异。随着追氮量增加,开花期不同品种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强筋小麦的干物质积累总量高于中筋小麦及弱筋小麦。比较各主要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得出,茎秆及穗部的干物质积累量强筋小麦较高,叶片则以中筋麦较高。随着追氮量增加,小麦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分配比例也显著提高,表现为茎>叶、穗,且以追氮量135kg·hm-2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追氮处理。成熟期强筋小麦籽粒中干物质积累比例显著高于中筋及弱筋小麦;颖壳+穗轴的干物质则显著低于中筋和弱筋小麦;增加追氮量同样可以提高各品种小麦成熟期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分配比例和总干物质积累量,以追氮量135kg·hm-2最高。(3)增加追氮量对小麦旗叶叶绿素a、b含量均有提高效应,且更利于叶绿素b的形成,追氮量为135kg·hm-2时效应最明显;本试验条件下,各小麦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温均随着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且增长幅度也逐渐加大,以追氮量135 kg·hm-2为最高;,旗叶胞间CO2浓度则随着追氮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各品种呈现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4)各小麦品种均表现为开花时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开花后随籽粒发育进程的推进逐渐降低。在75~135 kg·hm-2范围内随追氮量的增加,各类型小麦品种旗叶NR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以追氮量135 kg·hm-2最高;随着追氮量的增加,开花期和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量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率都呈现增加的趋势,以追氮量135kghm-2最高,但花后氮素同化量增加的幅度降低。(5)小麦籽粒产量及蛋白质产量以中筋和强筋小麦较高,显著高于弱筋小麦。在75~135 kg·hm-2范围内,各品种籽粒产量、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蛋白质产量及生物产量均随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以追氮量135 kg hm-2最高。(6)随着追氮量的增加,容重和出粉率显著降低,但籽粒硬度显著提高;各小麦品种籽粒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及蛋白质总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增加幅度高于清蛋白和球蛋白;追施氮肥对沉淀值、湿面筋、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评价值的影响在三种类型小麦品种间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均随追氮量增加而递增,弱化度则随追氮量增加而降低。中、强筋小麦在追氮量135kg·hm-2时,品质性状表现最好;而弱筋小麦则以追氮量75kg·hm-2为宜,施氮增多,则不利于弱筋小麦加工品质的改善。综上分析,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追施氮肥有利于优化小麦单株农艺性状,构建合理群体,提高旗叶叶绿素含量,改善光合性能,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与积累。三种筋型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光合生理以及加工品质受追氮量的影响差异较大,强筋及中筋以追氮量135kg·hm-2为最佳,可获得较高产量及最优品质;但对于弱筋小麦,以追氮量135kg·hm-2产量最高,而加工品质则以追氮量75kg·hm-2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