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11月,桥本内阁决定用5年(1997-2001年)的时间,对日本原有金融体制进行集中改革。因此次改革的全面彻底性非以往改革所能比拟,故而又被称为日本版的金融“Big Bang”。是什么原因促使日本下决心,对曾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起到巨大支撑作用的金融体制进行如此之大的改革呢?究其缘由,是90年代初“泡沫经济”的破灭,以及之后区之不去的长期经济萧条,已经使日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造成这次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制度性的,而金融制度的僵化是其中最重要一项原因。不对其进行彻底改革,日本经济便难以走出低迷状态。本文共分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经济状况,以及90年代日本经济萧条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金融体制僵化:经济萧条的深层次原因。第三部分,日本“大爆炸”金融体制改革。第四部分,日本金融制度改革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启示。1991年5月,以“泡沫经济”破灭为转折点,日本经济步入了战后以来最为严重的萧条时期。此次萧条不仅宣告了“日本奇迹”的终结,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充分地暴露了日本社会多年来所积淀的、但又一直被经济奇迹所掩盖的诸多问题。同时也引发了诸如金融制度变革等重大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纵观本次经济萧条,我们可以注意到它有如下特点:1、萧条持续时间长,经济衰退幅度大;2、金融机构大量倒闭,金融危机全面爆发;3、宏观调节政策失灵,经济景气恢复乏力。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严重的经济萧条,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就其根源来讲是制度性的。金融体制的僵化是本次经济萧条的深层原因,也是金融“大爆炸”改革所要极力解决的问题。以“护送船队”金融管理体制、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结构以及主银行制度为主要特征的日本金融体制,是在战后日本特殊的内外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它对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然而,由于制度的惯性、“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以及“寻租”现象的存在等原因,使得这一金融制度不能够适应新的环境而适时变化,使得80年代起金融体制僵化<WP=41>问题日渐突出。在这种僵化的体制之下,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的经营思想、监管模式同经济环境不相适应,而使经营风险增加、不良资产恶性膨胀,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另一方面延误了对不良资产的处理,以至于引发“惜贷危机”从而阻碍经济复苏。可见,金融制度的僵化导致并加剧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深化又使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不能自拔。而经济萧条反过来又成为金融机构摆脱困境的主要制约因素。金融危机与经济萧条的恶性循环表明,日本的金融制度已失去自我调节的机能,已经无法正常发挥为经济复苏“输血”的功能,改革现有金融体制已成为日本政府90年代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正是在“渐进式”的改革遭到重挫、金融危机严重阻碍经济复苏、“亚洲模式”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桥本内阁于90年代中期提出了“大爆炸”金融体制改革,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激进式”代替了“渐进式”;“全面性”代替了“局部性”。改革的思路与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放松规制,即打开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之间的界墙,减少规制,增强竞争,提高效率;2、加强监督,即在改革金融监督机构的基础上,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检查、监督、处理力度,减少金融风险;3、开放市场,即打破金融市场的封闭状态,促进金融业务的自由化;4、理顺关系,即理顺大藏省、日本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5、完善制度,即加强金融市场、金融交易规则和制度的完善工作。当前,我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化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尽快建立一套有序、高效、开放的金融体制已势在必行。通过对日本金融大爆炸改革的论述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启示:1、按照“渐进式”与“爆炸式”相结合的原则推进金融体制改革;2、拓展金融业务领域,深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3、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4、完善金融市场,做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