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雨径流污染未经处理直接入河会影响河道干流的水质,目前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中采用的治理技术有很多,但为了对河流的修复更加注重生态性,逐步推广运用了各种生态性措施并对其进行发展,针对某个区域初期雨水污染问题进行研究,对当地选择科学、适宜、经济、有效的雨水治理措施,保护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研究选取研究区流域采用的生态海绵城市设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降雨期间的实地监测,分析该设施对选取的污染物指标的去除效果,探讨了污染物去除率的差异性以及与降雨量的关系,总结了小雨、中雨、大雨情况下各污染指标的去除率。并根据收集到的流域水文、水质实测数据建立了反映河道污染物迁移规律的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然后运用模型模拟各降雨等级下系统去除差异对河道干流水质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实地监测与模拟的基础上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将水质评价法中模糊评价法与综合污染指数法结合起来,根据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判断得知流域主要污染物主要是氨氮和总磷,而且河流水质沿程恶化,下游交接断面2、3、4月份水质为Ⅴ类水质,将年内各月水质作对比分析,可知枯水期水质劣于丰水期;
(2)基于流域已建的生态海绵城市设施,展开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系统对雨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规律研究,得到中雨时系统中氨氮(NH3-N)和总磷(TP)的去除率最高,化学需氧量(COD)在各降雨等级下的去除率较为波动,悬浮颗粒物(SS)的去除率相对稳定;
(3)基于收集到的流域水文、水质实测数据建立了河道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经率定证明所建立的模型对研究河道水质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水动力和水质模块的误差都在可接受范围内,可用于后续的方案模拟;
(4)基于所建的水质模型和监测得到的污染物去除率,模拟流域所建的生态海绵城市设施出流流量大小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并展开该系统建设位置、不同出流流量组合方案的模拟,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保证出水水质稳定的前提下,所建位置越靠近上游,出流流量越大对河道水质的改善作用越强。同时得知,在大雨或大雨以上降雨强度下,该系统虽能改善河道水质状况,但效果有限,需结合流域整治工程中其它措施进行综合调控,才能保证下游交接断面水质达标。
鉴于此,本研究选取研究区流域采用的生态海绵城市设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降雨期间的实地监测,分析该设施对选取的污染物指标的去除效果,探讨了污染物去除率的差异性以及与降雨量的关系,总结了小雨、中雨、大雨情况下各污染指标的去除率。并根据收集到的流域水文、水质实测数据建立了反映河道污染物迁移规律的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然后运用模型模拟各降雨等级下系统去除差异对河道干流水质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实地监测与模拟的基础上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将水质评价法中模糊评价法与综合污染指数法结合起来,根据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判断得知流域主要污染物主要是氨氮和总磷,而且河流水质沿程恶化,下游交接断面2、3、4月份水质为Ⅴ类水质,将年内各月水质作对比分析,可知枯水期水质劣于丰水期;
(2)基于流域已建的生态海绵城市设施,展开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系统对雨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规律研究,得到中雨时系统中氨氮(NH3-N)和总磷(TP)的去除率最高,化学需氧量(COD)在各降雨等级下的去除率较为波动,悬浮颗粒物(SS)的去除率相对稳定;
(3)基于收集到的流域水文、水质实测数据建立了河道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经率定证明所建立的模型对研究河道水质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水动力和水质模块的误差都在可接受范围内,可用于后续的方案模拟;
(4)基于所建的水质模型和监测得到的污染物去除率,模拟流域所建的生态海绵城市设施出流流量大小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并展开该系统建设位置、不同出流流量组合方案的模拟,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保证出水水质稳定的前提下,所建位置越靠近上游,出流流量越大对河道水质的改善作用越强。同时得知,在大雨或大雨以上降雨强度下,该系统虽能改善河道水质状况,但效果有限,需结合流域整治工程中其它措施进行综合调控,才能保证下游交接断面水质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