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言现象大约出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八、九十年代以后该结构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媒体、手机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大大扩大了其使用范围,并越来越普遍,呈现出持续流行的趋势。自该结构出现以来,一直是语法界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现代汉语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在研究初期,学者主要是从语法修饰关系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的核心为副词能否修饰名词,研究领域普遍认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语法是从某种语言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语言现象中出现不符合语法的现象是正常的。随着研究的深入,自九十年代以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逐步开始被接受,研究人员更多的是从语法解释的角度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现象进行研究论证。“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产生与发展已经说明了它的语用价值,也反映了语言、语法的发展和变化。本文针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这一语法现象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首先,引入多个“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案例,应用原型理论和认知转喻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了“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机制,并对其语义进行了认知分析。其次,论文还从语义、修辞等方面分析“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实际价值,并分析促使“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现象流行的原因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发现(1)空间名词或具有空间意义的名词、含有形容词词素的名词、指社会地位的名词以及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名词等可以出现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2)表示侮辱或者否定意义的名词、无典型特征的专有名词以及带有“心”、“力”、“感”、“度”后缀的抽象名词等不能出现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3)一些描述人特征的名词则只能临时出现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最后,本文还针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主要问题提出了初步的建议,具有实际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