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Blocb),1795]为暖水性近底层鱼类,在2006—2008年北部湾渔业资源调查中其单种渔获量居第五位,是北部湾底拖网和流刺网渔业生产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为了解中越北部湾划界后对我国渔业生产造成的影响,评估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当前的资源状况,了解未来渔业资源变化状况,本文利用2006年6月-2008年11月从北部湾渔业商业捕捞底拖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采集的样本,利用FiSAT软件估算了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的生长方程参数,初步研究了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的生长、死亡及群体组成等渔业生物学特性,采用bootstrap技术计算了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生物学参数和渔业生产参数的波动区间,运用Yield软件对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渔业资源管理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如下:
1、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雌性渔获群体的叉长范围为104.3~398.0mm,平均叉长为215.4±62.86mm,优势叉长组为135.0~215.0mm,占55.87%;体重范围为8.0~809.0g,平均体重为121.2±122.8g,其中体重15.0~75.0g占优势,占55.3%。雄性渔获群体的叉长范围为122.7~345.0mm,平均叉长为211.1±45.91mm,优势叉长组为160.0~230.0mm,占58.63%;体重范围为13.3~434.5g,平均体重为101.1±72.59g,其中优势体重组为25.0~75.0g,占51.79%。总体样本雌雄性比为1.79:1,多齿蛇鲻雌雄渔获群体的性腺成熟指数周年变化都比较有规律,在3月、6月和7月、11月达到三次峰值。
2、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雌雄渔获群体生长和死亡存在显著性差异,与闽南-台湾浅滩和南海北部(海南岛以东)的多齿蛇鲻群体属不同种群。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雌雄群体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叉长、体重的表达式分别为:雌鱼:Lt,=430.0(1-e-0.44(t+0.3)),Wt=870.73(1-e-0.44(t+0.3)3.2984;雄鱼:Lt,=369.0(1-e-0.53(t+0.26)),Wt=525.33(1-e-0.53((t+0.26))3.2555。体长体重关系分别为:雌性:Wf=1.7933×10-6L3.2984f(R2=0.9885,n=1047);雄性:Wm=2.3093×10-6L3.2555m(R2=0.9805,n=585)。体重的生长拐点年龄分别为:雌鱼:2.41龄,雄鱼:1.97龄。拐点时的体重分别为:雌鱼:264.51g,雄鱼:159.07g。
3、利用FiSAT II软件估算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雌雄渔获群体的生长、死亡等渔业生物学参数分别为:
总死亡系数:雌鱼:Z=2.72;雄鱼:Z=3.01。自然死亡系数:雌鱼:M=0.89;雄鱼M=1.04。当前捕捞死亡系数:雌鱼:F=1.83;雄鱼:F=1.97。开发率:雌鱼:E=0.67:雄鱼:E=0.65。开捕年龄:雌鱼:tc=0.71;雄鱼:tc=0.52。开捕叉长:雌鱼:Lc=135rmn;雄鱼:Lc=125mm。最大年龄:雌鱼:tm=6:雄鱼:tm=5。
4、利用bootstrap技术计算了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生长和死亡参数的置信区间和变异系数,运用Yield软件分析了捕捞死亡系数与平衡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单位补充量亲体生物量、单位补充量可捕生物量、单位补充量总资源量的关系,计算了生物学参考点Fmax、F0.1、F20%SPR、F40%SPR的概率分布和Fmax、F0.1、F20%SPR、F40%SPR的概率分布所对应的产量、亲体量、可捕资源量和总资源量的管理参考值概率分布;模拟了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0.7、0.8、1.7、1.8、1.83时未来10年内多齿蛇鲻种群的相对渔获量、相对补充量、相对剩余亲体量、相对可捕资源量、相对总资源量的变化趋势。模拟结果显示,捕捞死亡系数小于0.7时,相对总资源量可维持在40%以上;捕捞死亡系数大于0.8时,相对总资源量低于40%;捕捞死亡系数小于1.7时,相对总资源量可维持在20%以上;捕捞死亡系数大于1.8时,相对总资源量低于20%。当前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的捕捞死亡系数为1.83,应加强对捕捞努力量或渔获量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