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是我国人口流动的产物,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在学术界,众多学者从人口学、心理学、社会学及教育学等学科视角对该群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成果丰富。但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内在动力机制的系统研究,且对西部偏远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较少,此次研究以宁夏固原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价值观为研究问题,在理论与经验现象对话的动态过程中,深入、细致地观察该群体学习价值观的生成过程。同时,以细微的日常生活作为研究环境,借助“场域”、“惯习”,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理论解释与方法论意义,通过留守儿童在乡村场域中的具体实践,呈现他们学习价值观的生成过程,有助于更为深切地认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留守儿童学习价值观生成过程的日常呈现,试图观察该群体在外部的社会结构中如何积极地构建自我内在的学习价值观,探讨留守儿童学习价值观的现状与生成环境之间的关系。 经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价值观具有以提升学习成绩为基础性目的和实现人生理想为宏观性目的的显著特征。留守儿童学习价值观的这一特质与他们生活的初级环境——家庭、次级环境——学校和社区,密切相关。通过实地观察及研究发现,他们学习价值观的生成环境处于结构与功能变化下的家庭环境、外部与内部断裂下的学校环境和整体“空心化”显著与局部教育功能替代下的社区环境。基于这一生成环境,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实践表明,在他们学习价值观生成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期待与重要他人的影响具有内在驱动的作用,学校学习价值的传递与同辈群体的交往对他们本源的学习价值观起到一定程度的强化,而农村社区中“跳农门”意识的传播及薄弱的社区文化传递,使农村社区教育在留守儿童学习价值观生成过程中的引导无力。 最后讨论部分,基于留守儿童学习价值观生成环境的现状和生成过程,结合留守儿童学习价值观的特点来探讨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实践世界,并对日常生活世界进行反思。整体而言,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稳定但也存在受外在强力的影响出现转化的可能,个体实践在外在结构的制约下有发挥自我策略的能动性,而对于精神和实践共同运作的场所——日常生活,不能因重复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乡村少年的厌学情绪等问题而麻痹,需要给予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