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与影视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有人形容两者的关系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学驮着影视走”到现在的“文学追着影视走”。海岩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创作了《便衣警察》后开始走红,90年代又陆续写出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进入新世纪又有新作《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平淡生活》、《深牢大狱》、《河流如血》等问世。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被成功地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受到观众的喜爱,引起社会及文学界的关注。本文以海岩小说与影视的互动为题,研究海岩小说与影视之间的关系,由此探讨文学和影视结合带给我们的启示。论文第一部分主要从社会商业化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两方面论述了海岩创作的时代特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文学的大众化和图像化,对海岩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部分以海岩作品为例,详细论述了海岩作品的特点及其具备的影视化因素,正是海岩作品具备的影视化因素为海岩作品的成功改编提供了必要条件,最终成就了海岩作品从文学到影视的成功移植。所谓“互动”,就是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发展。论文第三部分从影视和小说的关系出发,深入论述了影视对海岩小说的补充及对海岩创作的影响。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由海岩小说改编为影视引起的思考,对海岩作品存在的局限性和作家“触电”的利与弊进行分析。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在提高作家知名度的同时,可以给作家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可以繁荣影视市场,带动影视产业的发展。但是文学改编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作品的文学性和精神内核。小说和影视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艺术呈现方式,在文学改编为影视过程中应该把文学的精神内核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在文学改编成影视后才不会丧失其内在的文学精神,同时也会进一步促进影视产业的发展,达到文学与影视的双赢。本文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述了小说和影视的异同,又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论述了海岩作品为何适合改编成影视的诸多内在因素。一部文学作品要实现从文学到影视的成功移植,光靠作品本身的内在因素是不够的,因此本文又从市场角度深入分析了海岩作品的商业化运作方式,这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借助于影视传播的手段走向市场化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