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红壤强度侵蚀区植被恢复的限制因子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0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长汀是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历史、面积和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区域,是全国最典型的红壤侵蚀地区之一。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形成了许多具有长汀特色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被誉为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面旗帜。但由于长期来的植被破坏,部分红壤强度侵蚀区还没有得到完全治理。这些强度侵蚀区表土细小颗粒被冲刷流失殆尽,留下大量粗晶砂砾遗留地表,土壤养分贫瘠,保水供肥能力差,极易导致侵蚀区地表夏季高温和季节性干旱,土壤干热化严重,在缺少植被覆盖的裸露地地表温度高达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以上,一般植物难以生存。尽管在这些红壤强度侵蚀区进行了大量植被恢复试验,但由于不了解影响强度侵蚀区植被恢复的限制因子,已有的治理收效甚微,成为目前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难啃的骨头”。因此,如何观测长汀红壤强度侵蚀区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筛选影响该区域植被恢复的限制性因子,成为当前红壤强度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鉴于此,本论文在导师课题组长期对长汀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研究基础上,选择南方红壤侵蚀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针叶林、退化裸地3个植被退化阶段以及侵蚀裸地、草灌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4个植被恢复阶段的系列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退化和恢复阶段样地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植被因子的定位观测,分析强度侵蚀区植被退化和恢复过程中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并通过环境因子的主成分,筛选影响长汀红壤强度侵蚀区植被恢复限制性因子。在此基础上,选择长汀红壤强度侵蚀区土壤,利用不同比例土壤颗粒组成的配置模拟,模拟长汀红壤强度侵蚀区的生态环境,结合不同植物种子的发芽和生长试验,监测在模拟长汀高温环境下影响植被恢复的环境因子,筛选验证影响长汀红壤强度侵蚀区植被恢复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揭示长汀红壤强度侵蚀区植被恢复机理和制订相应治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植被的退化演替,植被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森林结构简单化,阔叶树种不断减少,针叶树种优势度呈现上升趋势;植被物种数、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植被退化过程呈减少趋势。随着植被的恢复演替,植被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针叶树种优势度呈下降趋势,阔叶树种逐渐增加。植被物种数、多样性指数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的过程呈增加趋势。(2)随着植被群落退化加剧,土壤物理性质呈恶化趋势。土壤pH值呈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趋势与植被退化过程相反。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粗颗粒、容重、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养分含量、pH值均为长汀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子。(3)植被退化过程中气温日变化呈现倒“U”型趋势,日出后温度逐渐上升,在中午过后出现较高值,日落后温度逐渐下降,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大。大气相对湿度的日动态与气温日变化趋势相反,呈现“U”型变化趋势。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地表温度变化最为明显,且随着土层增加,温度变化幅度趋于平缓。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层湿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土层增加,土壤湿度增加。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的变化趋势与植被退化过程相反。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空气温度是长汀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进程中的主要影响因子。(4)随着>2mm 土壤颗粒比例的增加,三种植物种子的发芽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2mm土壤颗粒比例增加对三种植物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较小。随<1mm 土壤颗粒比例的增加,三种植物种子的发芽率总体上呈增加趋势,说明不同土壤粒径组成对植物种子发芽有一定影响。随着>2mm 土壤颗粒比例的增加,土表温度呈上升趋势。1-2mm 土壤颗粒地表温度随着土壤颗粒比例的增加上升。<1mm 土壤颗粒土表温度随着其比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说明土壤颗粒组成对土表温度有明显影响,>2mm的土壤颗粒组成对土表温度的影响最大。(5)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在植被退化和恢复过程中土壤因子与小气候因子均对长汀红壤侵蚀区植被演替过程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土壤因子对植被恢复过程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土壤因子方面,土壤粗颗粒、容重、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养分含量、pH值为影响长汀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的主要土壤因子;在小气候方面,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空气温度是影响长汀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子。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用户对用电要求越来越高,除电能质量外,对供电连续性也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一些高危客户和敏感客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更高。我国的配电网基本为开
生物质资源是地球上唯一可再生并且可转化成液体燃料的资源,其开发利用备受关注。催化热裂解技术作为一种比较高效的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热裂解
超级电容器在能量存储与转化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较低的能量密度大大制约了超级电容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过渡金属氧化物CuO因其廉价、环境友好且具有很高的理论比电容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理论上讲是一种不错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然而,导电性差和结构问题导致其作为电极材料的有效利用面积较小,实际电容远小于理论电容,因而能量密度问题没有得到大的改善,这些严重阻碍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为了改善Cu
在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中,Y分子筛独特的超笼结构使得CuY相比于其他催化剂显示出更好的催化活性。然而,原始Y分子筛的微孔结构并不利于铜离子与B酸位发生离子交换;其次,由于分子筛笼窗口大小的限制,反应物分子只能与落位在超笼中的Cu+接触并显示出催化活性,而落位于小笼中的活性中心Cu+无法得到有效地利用;而且Y分子筛的微孔结构也极大限制了反应物和产物分子的扩散。通过酸和碱溶液对Y分子筛进行后处理,可以在
振幅、相位和极化方式是电磁波的三个基本参量,传统材料可以实现对这三个参量的控制,但通常比较笨重。最近关于超表面(一种二维的超材料)的研究进展使得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操控电磁波。超表面材料通过在二维平面上适当的布置亚波长单元结构来实现对电磁波的振幅、相位和极化方式的调控,可以实现任意的电磁波前。超表面器件甚至可以实现传统天然光学材料无法实现的奇异电磁性能。同时,这些超表面器件具有极高的紧凑性。人
为了应对全球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不断升级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等问题,迫切需要寻找更环保的替代能源和开发高效的能量转换装置。在众多不同的能源系统中,直接甲醇燃料电
热电转换技术可实现低品质热源的回收利用和热电制冷而成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可行方案,在绿色清洁能源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复合热电材料相比,VI族元素半导体Te因其无沉淀、分解或挥发和易于纯化的独特优势而被认为是具有潜力的热电材料。其固有的嵌套价带和各向异性准一维结构使之表现出优异的电学和热学性能,并且可以通过元素掺杂调节载流子浓度和修饰晶界发挥能量过滤效应进一步改善其性能。本文以单质Te为研究对象
共轭聚合物半导体材料既具有金属、半导体的电化学和光学性能,又能保留传统聚合物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同时还可以方便地利用分子设计对化学结构进行改变或者修饰来调控
目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导致了许多不良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荒漠化、海洋酸化等。近几十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CO_2捕集利用(CCU)的研究与开发。由于电化学法的高效、温和、可控及避免了普通化学反应中使用的氧化还原试剂对环境造成的潜在的污染等显著特点,使其被广泛接受,在二氧化碳的有机资源化具有现实意义。离子液体具有高电导率、低蒸气压、较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以离子液体为电解质
无刷励磁机是向同步电动机提供励磁电流建立磁场的旋转电机,其结构相对复杂,整流盘与转子两个旋转部件通过转轴连接。无刷励磁机内部绝缘材料及二极管是否超温是设计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