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改革,确定为以市场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1994年开始,人民币汇率改革在很长时间内都是追求促进出口和获得外汇的目标,为此设计了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不对称外汇市场和极其优惠的利用外资政策三大配套政策。本文主要研究了这三项制度的持续实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不利影响之一是三项配套政策的持续实施所带来的财政负担巨大,主要包括出口退税、税收优惠、发行央行票据对冲外汇占款增加的利息损失,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等财政成本,通过估算发现,从1994年这些财政成本是巨大的,这些配套措施不加以调整将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实现促进出口和获得外汇的目标而大力实施的利用外资政策在前期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在后来不利影响不断显现出来。利用外商直接投并不天然加剧二元经济,相反,如果引导和管理好外商直接投资,它还会加速二元经济的转化。我国主要是对外商直接投资引导不力管理不善而导致外商直接投资流向极不均衡,最终导致二元经济加剧。本文重新构造了两个指标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与二元对比系数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从整体上来说导致了二元经济结构加剧。同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人均GDP的差异与各地利用FDI的指标呈现出很强的正相关性。本文借用Evans和Lyons(2002)曾提出的“三回合(threeround)交易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我国外汇市场设计的不合理是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直接原因之一。国际收支顺差表现为我国居民个人与企事业单位外汇收入收支净盈余,在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外汇经营银行外汇周转金限额制度,人民币汇率过于稳定的作用下,这些外汇净盈余最终流入中央银行成为外汇储备。本文还专门从供给角度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运用我国出口额、中美利差、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零售额的月度数据对我国外汇储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与我国外汇储备呈负相关关系。由于我国汇率改革的目标在亚洲金融危机前是促进出口和获取外汇,之后是名义汇率的稳定,根据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即一国的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独立是不能同时实现的。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外汇市场设计的不合理以及大规模利用外资政策引起的外资大量流入、外汇储备超常增加导致我国货币政策经常面临严重困境。我国央行为了对称外汇占款增加,不断增发央行票据,导致干预成本不断上升,更为严重的是对称干预可能导致我国经济的滞涨结果。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变化的实证分析也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不断下降。如何调整人民币汇率改革配套政策以降低其不利影响呢?根据前述章节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完善外汇市场,把汇率的决定交由外汇市场做市商与不断增加的外汇市场参与主体来完成,真正形成市场决定汇率的机制;严格控制游资流入,与此同时,加大现有外汇储备存量的运用,提高其经济效益;加快人民币区域化进程,首先力争人民币早日成为东亚地区贸易与投资的计价结算货币;切实加强对外资的引导与管理,鼓励与引导其向中西部地区与农业倾斜;采取一切措施扩大内需,将严重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移到依靠内需的模式上来。由于学术水平和资料来源有限,本文对1994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配套政策的分析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如何界定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配套制度的不利影响哪些是必须支出的,否则似乎有点草木皆兵的嫌疑;二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配套制度与二元经济加剧是单向关系还是双向关系,还有待于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