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43个乳腺肿物的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ABVS)冠状面声像图特点,探讨及分析“莲藕征”在乳腺良恶性肿物中的诊断效能及其可能的成像机制;对全部完成ER、PR、Her-2、Ki-67检测的乳腺癌病例进行研究,分析“莲藕征”与乳腺癌分子生物学因子的相关性及该征象在本组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的分布特点;对比ABVS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本组乳腺肿物中的诊断效能,并初步探究ABVS冠状面出现“莲藕征”的乳腺恶性肿物的MRI检查的TIC表现特点。对象与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198例患有乳腺疾病的患者,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45.5±14.6)岁,共计243个肿物(左侧112个,右侧131个),所有乳腺肿物性质均经外科手术或穿刺活检术后病理学结果证实。采用Siemens Acuson 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14L5BV高频线阵探头(频率5-14MHz,中心频率11MHz),首先,记录乳腺肿物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冠状面成像特征:是否出现“莲藕征”(在本组乳腺肿物中发现的一种超声征象,即低回声肿物中出现的一些圆形或椭圆形的更低回声区域,呈筛孔状,类似横断面的莲藕)、“汇聚征”、高回声晕环、微钙化等,根据图像特点做出BI-RADS分类,以外科手术或穿刺活检术后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通过分析“莲藕征”在乳腺良恶性肿物中出现率的差异、对比“莲藕征”与“汇聚征”的诊断效能,得出“莲藕征”在乳腺肿物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从病理学基础出发,初步探讨“莲藕征”可能的成像机制;其次,对全部完成ER、PR、Her-2、Ki-67检测的乳腺癌病例进行分析,研究“莲藕征”与乳腺癌分子生物学因子的相关性、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的分布特点;最后,在同时进行ABVS及MRI检查的病例中,分析ABVS和MRI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及准确度,对比ABVS与MRI在乳腺肿物中的诊断效能,并初步探究ABVS冠状面出现“莲藕征”的乳腺恶性肿物MRI的TIC表现特点。结果1本组乳腺恶性肿物共计101个(左侧51个,右侧50个),其中非特殊型浸润性癌75个,导管原位癌15个,单纯性粘液癌2个,鳞状细胞癌1个,导管内实体型乳头状癌7个,弥漫大B淋巴瘤1个;乳腺良性肿物共计142个(左侧61个,右侧81个),其中纤维腺瘤60个,乳腺腺病8个,导管内乳头状瘤19个,乳腺炎性改变11个,乳腺增生症28个,脂肪坏死1个,管状腺瘤1个,囊性改变10个,良性叶状肿瘤4个;2在本组243个乳腺肿物中,111个肿物冠状面出现“莲藕征”,其中81个(81/111,73.0%)为恶性肿物,30个(30/112,27.0%)为良性肿物,“莲藕征”在乳腺良恶性肿物的出现率有显著差异(P<0.001),“莲藕征”对乳腺恶性肿物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80.2%);3“莲藕征”的诊断结果与乳腺肿物病理结果具有中等的一致性(Kappa=0.566,Sig=0.000),“莲藕征”诊断乳腺肿物良恶性的灵敏度为81.2%,特异度为78.9%,准确率为79.8%,PPV为73.2%,NPV为79.4%;“汇聚征”的诊断结果与乳腺肿物病理结果具有一般的一致性(Kappa=0.218,Sig=0.000),“汇聚征”诊断乳腺肿物良恶性的灵敏度为28.7%,特异度为96.5%,准确率为68.3%,PPV 85.3%,NPV65.6%;对比“莲藕征”和“汇聚征”的对乳腺肿物的诊断效能,“莲藕征”在灵敏度、准确率、NPV上优于“汇聚征”,而“汇聚征”在特异度、PPV上优于“莲藕征”;4“莲藕征”成像机制可能与肿物内细胞和间质的比值有关,当乳腺癌内部肿瘤基质细胞比例较高且呈弥漫性分布时,ABVS冠状面可出现“莲藕征”,此外,当各种因素造成乳腺导管内部成分改变并发生不同程度的扩张时,也可能表现为“莲藕征”;5在“莲藕征”与乳腺癌分子生物学因子相关性的研究中,“莲藕征”在不同最大直径分组的肿物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4);莲藕征在HER-2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出现比例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377);莲藕征在ER阳性组的出现率高于ER阴性组,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4);莲藕征在PR阳性组的出现率高于PR阴性组,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7);莲藕征在Ki-67阳性组的出现率高于Ki-67阴性组,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6);6在92个同时进行ABVS和MRI检查的乳腺肿物中,ABVS和MRI诊断乳腺肿物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PPV和NPV分别为84.7%vs.91.5%、75.8%vs.87.9%、81.5%vs.90.2%、86.2%vs.93.1%、73.50%vs.85.3%。ABVS和MRI对乳腺肿物诊断的ROC曲线显示,MRI诊断乳腺肿物的AUC(0.799)大于ABVS(0.79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01,P<0.05);7在92个同时进行ABVS和MRI检查的乳腺肿物中,34个为乳腺良性肿物,58个为乳腺恶性肿物。在58个乳腺恶性肿物中,51个ABVS冠状面出现“莲藕征”,其中6个乳腺恶性肿物(11.8%,6/51)MRI检查的TIC呈流入型,45个乳腺恶性肿物(88.2%,45/51)MRI检查的TIC呈平台型或流出型。结论ABVS冠状面“莲藕征”在本组乳腺恶性肿物中的出现率显著高于乳腺良性肿物,其成像机制可能与肿物内部肿瘤基质细胞比例或不同程度扩张的导管有关。尽管本研究中“莲藕征”与乳腺癌分子生物学因子无明显相关性,但该征象对乳腺良恶性肿物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ABVS与MRI在本组病例中的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当乳腺恶性肿物ABVS冠状面出现“莲藕征”时,其MRI检查的TIC多表现为平台型或流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