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威胁,而垃圾焚烧被大多数城市决策者视为应对这一困境的有效措施。然而,民众对垃圾焚烧的必要性和危害性似乎存在疑虑,在部分城市甚至发生了居民反对垃圾焚烧的群体性事件。垃圾焚烧成为威胁中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居民对垃圾焚烧的风险接受,分析民众反对垃圾焚烧的主要动机。这对我国制定合理的垃圾处理方案、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基于对厦门市居民的问卷调查,本文从人口学特征、自利动机、心理动机和社会动机四个维度对居民反对垃圾焚烧的原因进行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居民反对垃圾焚烧的因素包括人口学特征中的年龄、户口类型、居住地,心理动机中的风险感知,社会动机中的环境意识、系统信任及反对专家政治,自利动机并不具有显著影响。本文进一步将居民反对垃圾焚烧的情结分为三种类型,即“都避情结”、“邻避情结”、“利他情结”,通过多分变量的逻辑斯蒂回归发现,自利动机的影响只体现在“邻避情结”中,心理动机和社会动机是产生“邻避情结”和“都避情结”的重要因素。 本文进而以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风险研究为基础,对以上研究发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总体而言,反对垃圾焚烧并不一定是因为自私,只有对反对垃圾焚烧的类型进行细分后,自利动机才与心理动机和社会动机一起,影响着“邻避情结”的发生概率。认为“反对=邻避”,并且将所有反对垃圾焚烧的情结视为自私、非理性的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居民反对垃圾焚烧反映了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间的分裂,社会经验比专家知识更容易亲近民众,居民产生“都避情结”体现了对“专家论证、政府拍板”的挑战,对高层政府和基层机构的信任及公众参与将在科技与风险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