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志愿服务这样一种深受民族地区欢迎并卓有成效的发展方式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影响的观察,从民族学、社会学的角度,对民族地区和谐发展进行理论思考,探讨当代中国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特征和新途径。
文章不仅仅对志愿服务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进行了基础性的阐述,而且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基本情况”、“志愿者个人典型考察”、“志愿服务活动典型考察”和“志愿服务对民族地区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和特征”几个方面,探讨了志愿服务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着重探讨了志愿服务对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社会意识等不易被观察到的领域产生的重大影响。
此外,本文通过对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原因诸如贫富差别、民族歧视、城乡差别以及医疗、教育、干群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联系历代中央政府民族地区发展方略、建国以来民族地区发展方略,探讨了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条件和模式。着重从操作角度对如何解决不同阶层的和谐、不同地区的和谐、不同文化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了建议。最后通过对志愿服务促进多民族和谐社会建立的探讨,具体地阐述了志愿服务对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进步、民族和谐的推动作用,同时提出了达于此目标的新途径和新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生活愿望以及在现代化发展条件下的心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虽然在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对西部民族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却忽略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掘蕴藏在广大民族群众心中的发展动力。因此,采取新的方式来启动广大民族群众心中的发展愿望,加强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联系,形成合力,共同繁荣,就成为迫切的需要。
从2003年8月开始,团中央联合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共同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从全国1,300多所高校选派近20,0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西部大开发确定的12个省、区、市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等贫困地区的392个县,在乡镇以下的岗位开展为期1-2年志愿服务工作,主要内容为支教、支医、支农和现代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志愿者服务的地区60﹪以上的县都处在民族地区。作为这个项目的参与者,作者有机会到广大西部民族地区进行较为详尽的调研考察。这些调研考察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田野工作,获取了丰富的资料。本文没有试图用术语解构民族文化变迁,而是从当下最具体最生动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尤其是详细研究志愿服务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能够对民族地区发展方略进行一些规律性探讨。本文把民族文化变迁不单纯看作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结果,而是作为民族发展动力加以考察,是一个重要的创新。对志愿服务这一伟大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将有利于对西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实行跨越式发展开拓新思路。
当前我国对于民族地区普通百姓对现代化建设的接受程度与参与心理,尤其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非常缺乏,实践中对于增强民族地区群众心理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有效引导方式的研究也很有限。本研究希望能为解决民族地区全面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的新的模式和政策性建议。
本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系统分析。在实证研究中,我注意到了个案研究的局限性,尝试将多个区域作为研究背景来进行综述,并赋予更多的理论关注。在比较研究中主要从各种民族地区发展方略的效果加以比较。另外,考虑到我国民族地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采用系统分析方法时,不仅运用了已有的各种统计资料,还通过对各种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以求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