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1935——2006年这个历史时间段中以草莽英雄抗日为表现主要题材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其流变中体现出的抗战意义特殊性、内部结构与小说叙事结构的关系、审美特征等几个方面来观察其流变轨迹。本文绪论部分首先对于研究对象草莽群体进行了必要的界定和阐述;其次对于草莽英雄抗战的社会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对目前研究的不足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据此,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本文对不同时代的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的基本概况做一扫描。从20世纪30年代初现的早期草莽小说入手,结合当时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对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文本所在的特定文化语境的回溯、历史轨迹进行扫视与总结。
第二部分,针对不同时代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思想意义的特殊性进行梳理总结:30-40年代,爱国主义观照下草莽群体反抗侵略的激情宣扬;50-60年代,草莽群体在革命政治形态下的改造与规训;80年代,对于抗战意义的解构;90年代,对于战争与人性的价值与意义的新探索;新世纪,在网络流行的新的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百年匪王》中对于传统中“仁义”与“侠义”精神的回归。
第三部分,主要考察了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结构关系的特点。着重分析了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中头领与军师的关系类型,草莽英雄来源及其群体的组织结构。重点分析了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中普遍存在的异姓结拜与歃血为盟仪式。最后,分析了“诉苦”模式与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内部结构的影响和作用。
第四部分,主要考察了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中草莽英雄形象的审美特征。文章首先从草莽英雄人物形象的“侠义”气质、暴力描写两个侧面入手,对这一类人物群体的审美特征进行了研究。然后,选取了双尾蝎、桥隆飙、余占鳌、王汉魁等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草莽英雄抗战首领形象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这些具体形象自身特点的研读,具体体验草莽英雄抗战首领形象的丰富性及其演变过程。
结语部分对于研究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流变的特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总结,并对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及研究中还应注意到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说明。